一枚发芽的种子,如果它既渴望得到阳光的抚慰,却又不具备锋利的芽萼,那么,它就必须换取另外一种方式——以暂时的屈颈去实现生的执着。
一个频频骚动于母腹之中的成熟胎儿,一旦急切来到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也必须经历一番刻骨铭心的过程。
也许,没有一个新的生命是不经过产生的痛苦过程的。
出生的代价固然沉重,可那昂首之后的勃然之旅以及从头到脚都是新的的生命,那一生嘹亮的独立宣言便足以令人心旌摇荡。
小鸡将要出壳时,你得让它自己用那乳黄未干的幼嫩的喙去艰难的一下一下凿开禁锢它的壁垒,直到自己解放自己。如果出于怜悯,好心的帮他一把,那就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小鸡十有八九会因此而夭折。即使侥幸存活,它也只是个终身羸弱的身。
据传媒报道,四川有个名叫彭辉的学生,从小曾受到父母非常周到的呵护,除了上学读书,其他衣食住行等一概由父母承包。当他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北京一所重点大学后,因生活不能自理而坚决休学回家,而当休学期满学校通知他复课时,他竟从四楼上跳了下去,荒唐的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此例虽属及其个别,但这种类似于“剥壳助雏”式的悲剧不能不引起人们深刻的反思。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每个生命个体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那些来自自身的、自然的、社会的种种磨难总会不期而至,并且有些又几近残忍和窒息。但是只要“大难不死”,挺了过来,这些磨难,又往往使生命的抗逆性得到极大的加强,促使生命更具活力。
清初思想家魏源在他的《古微堂内集·治篇》中说:“草木不霜雪,则生意不固;人不忧患,则智慧不成。”人生在世,谁不祈求风调雨顺?无论怎样说,邂逅磨难总是不幸,可是缺少了磨难的世界对于生命来说却又未必不是潜在的灾难。坦而言之,在人生的漫漫旅途中,我们随时有可能被命运之神无情地抛向磨难之海,摆在我们面前的抉择也只能有两种:或勇而拼搏,或怯而被溺。
学人皆知,文王之演《周易》,屈子之赋《离骚》,孔子之著《春秋》,司马公之写《史记》,无一不是因磨难而奋发的千古典范。
[简评]标题“感谢磨难”为动宾式结构,表明了作者的鲜明态度,一般人都害怕磨难,而作者却要感谢磨难,这个观点有创新意识。
沿着这个立意去构思,再沿着这个思路去谋篇,一定会步步深入,令人感悟。
为阐明道理,为论证论点,作者所选的事例是大家熟悉的种子发芽、婴儿出生、小鸡出壳,文王演周易……所引用的名言也是通俗的,“草木不霜雪则生意不固,人不忧患则智慧不成。”这样完美的论证不正是构思成功的显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