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华甘露寺原文、翻译和赏析

学考宝 作者:佚名

少华甘露寺

原文

少华甘露寺

郑谷 〔唐代〕

石门萝径与天邻,雨桧风篁远近闻。
饮涧鹿喧双派水,上楼僧蹋一梯云。
孤烟薄暮关城没,远色初晴渭曲分。
长欲然香来此宿,北林猿鹤旧同群。

赏析

  全诗以淡雅之笔写出少华甘露寺的高峻清幽的环境,并暗示作者久经世乱后远离凡尘、归隐山林的愿望。首联总揽全篇,写甘露寺的地形与环境。

  首句是视觉意象,次句为听觉意象,绘形绘声,境界真切自然。这是一座建筑在高山之上的幽静寺院,院门用山石垒筑而成,门前的山间小道因平日行人稀少,长满了茂密蜿蜒的藤萝。寺院的四周屏翳着挺拔的桧树与蓊郁的竹林。每当雨打风吹之时,树林里就传来阵阵枝叶相击的有韵律的响声。这响声,由远及近,由近及远,随处可闻,犹如一部在半空演奏的山林交响曲。这两句诗中,首句着意表现静态,决句努力写出动感,一静一动两相映衬,山寺的超绝尘寰、安谧幽邃的独特地理环境全给烘染出来了。

  颔联承首联意脉而来,分写山间僧人与动物的活动,以进一步具体而生动地表现山寺的清幽与高绝。出句以双涧之分流来映衬山寺周围环境之美,以野鹿之自由来往、尽情饮水和欢快鸣叫来表现山间日常安静清雅,连禽兽也相安无事。这里一个“喧”字,兼指涧水之声与野鹿之鸣,既有 “鹿喧”,亦有“水喧”,两种声音交相鸣响,愈发反衬出寺院与山林的寂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描写同一机杼。

  更妙的是“上楼僧踏一梯云”一句。一般诗人写楼之高、山之峻,总不外乎“上摩青天”、“插入云端” 之类,或者最多拉飞鸟和天仙之类来陪衬。这样写成熟套了,就不能给人以新警生动的感受。即如郑谷本人的另一首五言排律《华山》,其中状写山之高峻,也只说: “孤高不可状,图写尽应非,绝顶神仙会,半空鸾鹤归。”虽然颇有气势,但意境的创造未免落套,显得一般化。此句却不但形容夸张十分具体,而且翻新出奇,道前人所未道。他不说山在天外,寺在云端,而说云彩缭绕楼梯,寺僧上楼都是一步步踏云而上的。这样,寺院地理位置之高和寺僧之离地入天就给人以可信之感,几乎没有让人觉察出这是诗人的夸张。晚唐诗写景述事往往在细微处争奇斗巧,于此可见一斑。

  诗的颈联,视线转换,写从甘露寺远眺所见,实际上是以视野之广来进一步映衬山寺之高。薄暮时,孤烟袅袅,云霭纷纷,极目远望,关城渐渐隐没,山寺独立于苍茫的天地之间,愈发静寂; 每当雨后初晴,天青日朗,则远方爽然开豁,蜿曲的渭水隐然在望。每当这种时候,作者更觉此山之美、此寺之清,而不禁萌发燃香人寺,与山林猿鹤作伴,了此余生(这一年作者四十七岁)的念头了。

  结联“长欲然香来此宿,北林猿鹤旧同群”即景生情,表达自己归隐山林之愿,其意略同于常建《宿王昌龄隐居》结联“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从全篇来看,前四句写景精采,有独特境界,有新警动人之句; 后四句则无论情与景都显得较平,与前面不太相称。这也是晚唐不少诗作的通病

作者简介

郑谷

郑谷(约851~910)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字守愚,汉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曾与许裳、张乔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云台编》。 

► 郑谷诗文 ► 郑谷名句

阅读全文
下载本文

热门推荐

彩书怨原文、翻译和赏析

2023-11-07
彩书怨原文、翻译和赏析

音乐生可以选择的专业有哪些 有哪些专业

2023-12-22
音乐生可以选择的专业有哪些 有哪些专业

红星照耀中国人物介绍 主要人物事迹有哪些

2024-09-04
红星照耀中国人物介绍 主要人物事迹有哪些

Do you call that a hat?的句子成分

2024-10-17
Do you call that a hat?的句子成分

河传·秋光满目原文、翻译和赏析

2023-11-07
河传·秋光满目原文、翻译和赏析

18、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分)A.最近几届法国...

2024-03-03
18、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分)A.最近几届法国...

早朝原文、翻译和赏析

2023-11-07
早朝原文、翻译和赏析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贞白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历史测试卷(含答案)

2024-06-28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贞白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历史测试卷(含答案)

2023集宁师范学院各省录取分数线是多少 投档最低分及位次

2024-02-12
2023集宁师范学院各省录取分数线是多少 投档最低分及位次

七月十二日奉诏以香酒赐曲阜代祀孔圣庙越五日别翰林诸友 其一原文、翻译和赏析

2023-11-07
七月十二日奉诏以香酒赐曲阜代祀孔圣庙越五日别翰林诸友 其一原文、翻译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