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考宝(xuekaobao.com)友情提示:html格式不完整,如有需要请根据文末提示下载并进行二次校对Word文档。
4、《窦娥冤》(节选) 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快活三】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爷无娘面。
【鲍老儿】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卜儿哭科,云)孩儿放心,这个老身都记得。天那,兀的不痛杀我也!(正旦唱)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刽子做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时辰到了也。(正旦跪科)(刽子开枷科)(正旦云)窦娥告监斩大人,有一事肯依窦娥,便死而无怨。(监斩官云)你有甚么事?你说。(正旦云)要一领净席,等我窦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监斩官云)这个就依你,打甚么不紧。(刽子做取席站科,又取白练挂旗上科)(正旦唱)
【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刽子云)你还有甚的说话?此时不对监斩大人说,几时说那?(正旦再跪科,云)大人,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监斩官云)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冲天的怨气,也召不得一片雪来,可不胡说!(正旦唱)
【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正里再跪科,云)大人,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监斩官云)打嘴!那有这等说话!(正旦唱)
【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节选自《窦娥冤》)
文本二:
哈姆莱特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且慢!美丽的奥菲利娅!——女神,在你的祈祷之中,不要忘记替我忏悔我的罪孽。
……
哈姆莱特 出家去吧。为什么你要生一群罪人出来呢?我自己还不算是一个顶坏的人;可是我可以指出我的许多过失,一个人有了那些过失,他的母亲还是不要生下他来的好。我很骄傲,有仇必报,富于野心,我的罪恶是那么多,连我的思想也容纳不下,我的想象也不能给它们形象,甚至于我都没有充分的时间可以把它们实行出来。像我这样的家伙,匍匐于天地之间,有什么用处呢?我们都是些十足的坏人,一个也不要相信我们。出家去吧。你的父亲呢?
(节选自《哈姆莱特》)
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诀别婆婆时,窦娥认命负屈而死,虽说这是她怜爱婆婆的贤良之举,但也反映出她深受封建宿命思想毒害。
B.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窦娥受刑前之所以发下三桩誓愿,其目的是为了向世人昭明自己的冤屈。
C.“生存还是毁灭”这段独白,体现了哈姆莱特对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也流露出他的烦恼、苦闷、彷徨。
D.哈姆莱特心中的伟大事业是为父复仇,在经过一番关于生死的灵魂拷问后,他认识到事业的完成需要行动。
2.下列对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窦娥诀别婆婆时的低沉情绪与她在法场上的激昂情绪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而这种反差对丰满窦娥形象起了重要作用。
B.窦娥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这是一种超现实的写法,这种写法尽管增强了作品的批判力量,却削弱了作品的真实性。
C.科、白作为元杂剧展开冲突、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辅助手段,在节选文字中烘托了当时的气氛,推动着剧情发展。
D.在这段长篇独白中,作者运用反问、反复、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将哈姆莱特内心灼热、忧郁的情感宣泄得淋漓酣畅。
3.王国维曾评价关汉卿剧作“其言曲尽人情”。请以文本一中的【二煞】为例,简析作者是如何展现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的。
4.《窦娥冤》《哈姆莱特》作为中西文学史上的两朵艺术奇葩,虽诞生在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却流露出相似的精神内核——对现实的批判与反抗。请结合选段中两个主人公形象,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群体为本位的社会,强调向内调和。宗法制的国家形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僵化统一的思想教育、温柔敦厚的道德说教等,造成了克己思维模式。强大的社会力量往往支配着个体的性格,不允许他做出个人的独立判断。过于浓厚的群体意识使得个体人格趋于依附认同。他们只能放弃特殊性和独立性,把个人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整合同化到群体中去,按照群体意愿行动。如果执意要追求个体的人格独立,结果只能是在现实中被毁灭。这种思维模式导致中国悲剧讲究情感抒发的适度,把最初的矛盾化为最终的和谐,人物往往在不幸中选择隐忍,把自由与幸福寄托于来世。而西方社会是一个以个体为本位的社会,强调向外扩张。在西方悲剧中,主人公具有鲜明的个性。他们独立判断,常能够做出毫不妥协的选择,有时甚至会把个人的判断力凌驾于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之上。这种过于独立的判断往往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近乎武断,从而产生不理智的举动,走向意志的反面。
西方悲剧所揭示的是人与无法制伏的异己力量的抗争与冲突。在《俄狄浦斯王》中,异己力量表现为英雄意志所遭遇的不可知的命运;在《哈姆雷特》中,异己力量是主人公性格中的弱点;在《人民公敌》中,异己力量是某种与主人公为敌的社会势力。在这些矛盾中,人是主动出击的,冲突逐步升级。他们努力地想摆脱宿命,想通过自己的进取和拼搏把握自己的生命航程,然而他们越是努力就越接近置他们于死地的泥潭。而中国古典悲剧描写的主要是主人公悲惨的遭遇,不是剧烈的冲突。《窦娥冤》是个典型的例子。窦娥缺乏斗争意识,把自己的不幸看做命运的安排,既然命运决定了地的不幸,只好安分地修来世。她拒绝嫁给张驴儿为妻,主要是囿于封建礼教。她为救婆婆屈打成招,也是出于“孝”心。在整个过程中,窦娥步步退让,直到上了刑场,她也没有办法证明自己的无辜,只有靠上天为她作证,因此,她的抗争显得被动而没有力度。
(摘编自 邹红《中西方悲剧特点比较与分析》)
材料二:
在西方文化中,人没有完全把自我同自然割裂开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主要的关系,人处于神的主宰之下,人性和神性的对立是戏剧中主要的对立形式。在这种对立中,人性有了对于人类的全面的覆盖性。也就是说,西方人观念中的“人性”不仅仅是人类中哪一部分人的性质,而是所有人都不能没有的性质。人的各种悲剧的最深的根须不是仅仅扎于人的自身,更扎于超人间的神的意志的存在。在人之外有一个更巨大的力量制约着人、人的命运和人的发展,人没有左右自己全部命运的自由性。人的自由性是在人的悲剧性抗争中获得的。这是感受和理解西方所有悲剧性作品的一种基本的观念。哈姆雷特的悲剧不仅有哈姆雷特的过错,不仅有他母亲和国王的过错,更有哈姆雷特根本无法超越的诸种无法直接感知的原因;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不仅由于她和渥伦斯基的道德情操上的缺陷,更由于存在于人本身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她的悲剧不仅是她的悲剧,也是所有女性的悲剧,甚至还是整个人类的悲剧。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和自然是绝对分离开来的,人与神的关系不是戏剧的主要关系。在儒家文化中,人是一个完全自足的系统,人的问题、社会的问题可以靠人的努力完全得到解决,人的所有悲剧都是由人的过错造成,而非社会因素。人应当为自己所有的缺陷而担负罪责。所以,中国的悲剧不具有真正的超人间的因素。
西方悲剧体现贵族性,多以皇家贵族和英雄豪杰为主角。中国古代戏剧则是平民的戏剧,主角一般是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贵族是强者,强者是有力量的人。强者重进取,重竞争,反抗道德束缚,因为他们不需要道德的保护,道德的保护限制着他们的力量的发挥。平民是弱者,弱者是没有力量的人,他需要道德的保护。因此,西方的悲剧是强者与强者的冲突,是人的意志与神的意志或社会意志的冲突,是力量与力量的冲突。中国古代戏剧的冲突是道德与非道德的冲突,是弱者与强者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中,只有弱者才有可能是悲剧主人公,强者都是悲剧的制造者。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的悲剧就没有悲剧性。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没有主动损害别人的人,应该获得自己正常的、平静的幸福生活。而悲剧主人公是道德的,是没有损害别人的人,但他却因别人的不道德的行为而失去了这样的生活。不论他的冤情有没有获得最终的昭雪,他的悲剧都已构成。尽管悲剧主人公反抗的不是神的意志、宇宙的意志、社会的意志,但他们同样反抗着自己的悲剧命运。他们是通过反抗不道德的人的不道德行为而表现出自己的悲剧精神的。这种悲剧同样唤起观众的悲哀的情绪,同样加强着观众对一种悲剧精神的渴望,同样能起到一种净化心灵的作用。当然,它的悲剧精神的发展是受到平民意识的局限的,是不可能提高到真正的人性的高度的,其悲剧精神的内涵相对薄弱。
(摘编自 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西方戏剧受不同的社会文化影响,中国以群体为本位,强调向内调和;西方以个体为本位,强调向外扩张。
B.中国古典悲剧淡化冲突,侧重描写主人公的悲惨遭遇;西方悲剧重在反映人与诸多异己力量之间的剧烈冲突。
C.西方戏剧中,人神对立是主要关系;但因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绝对分离,中国戏剧中的人神关系不是主要关系。
D.中国的悲剧根源在于人本身,不在于社会;西方的悲剧根源,则在于人自身,以及超人间的神的意志的存在。
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悲剧讲究情感的适度抒发,把最初的矛盾化为最终的和谐,这是其胜于西方悲剧的地方,也使悲剧人物显得崇高。
B.窦娥的故事说明,受思想教育、道德说教等影响,中国悲剧中的人物常常选择把不幸看做命运的安排,安分地修来世。
C.从安娜·卡列尼娜的例子可见,在西方人观念中,人无法自由左右自己的全部命运,同时,人性是所有人都有的性质。
D.若悲剧主人公只反抗不道德的人的不道德行为,那么,该作品的悲剧精神会受到局限,不可能提高到真正的人性高度。
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克己思维模式”的一项是( )
A.《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为缓和爱情与家庭、伦理的冲突,无奈休妻,最终自缢而亡。
B.《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为报复李甲的背叛,将珍宝尽抛江中,愤然投江而死。
C.《梁山伯祝英台》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了家族安宁,不得不用殉情来成全来世的爱情。
D.《汉宫秋》中的王昭君,为了汉匈之间不再爆发战争,毅然选择出塞和亲,最后投江自尽。
8.中西方悲剧主人公的典型形象有哪些不同?请简要概括。
9.请结合材料内容,联系课本,简要阐述《窦娥冤》具有悲剧性的依据。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曲,完成小题。
窦娥冤(节选)
关汉卿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游园(节选)
汤显祖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10.下列对两首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滚绣球”直接指责天地,蕴含悲愤之情,具有反抗精神,体现了窦娥初步而又朴素的觉醒意识。
B.“天地也”一声浩叹,蕴蓄无限感慨:有愤激和委屈,有埋怨和抗争,更有指责和期待。
C.《游园》中,杜丽娘因良辰美景空流逝而惊异和惋惜,抒发了对美好青春年华的赞叹、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D.《游园》中“锦屏人”指幽禁在深闺中的女子,即杜丽娘自指,杜丽娘在想象中把眼光从自己家的深宅大院转向了外面的世界。
11.这两首曲在表达情感的手法上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班级语文课设置“我当小老师”环节,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分析,走上讲台讲出来。这种做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老师”们的发言多可圈可点,但有时也存在一些错误。以下是两位同学作为“小老师”发言,请根据所学,判断他们各自的发言哪一项是有错误的。
元杂剧,也称元曲,其名家众多,佳作迭出。“元曲四大家”有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等四人。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倩女离魂》《汉宫秋》《梧桐雨》等。可能是受到了宋杂剧、金院本分四段演出的传统影响,(甲)元杂剧分为四折(偶有五折、六折的),加楔子(或不加)而成,一折略相当于现代戏剧的一幕,是杂剧组成的一个单位。
(乙)家喻户晓的《西厢记》,被称为“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其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莺莺传》中的张生骗取了莺莺的爱情却又抛弃了她。此后,故事不断滥觞,产生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作品,直到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出现,(丙)《西厢》故事才有了新的突破:张生成了多情才子,莺莺富有了反抗性;矛盾冲突的性质衍变成了争取恋爱自由的青年男女和封建家长之间的斗争。
1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迭出 B.等 C.家喻户晓 D.滥觞
1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窦娥是关汉卿塑造的光照千古的形象。她具有柔顺善良、勇于自我牺牲,又倔强坚定、生死不渝其志。她悲剧的一生是“生不逢时命坎坷,六月飞雪旱三年”的生动写照。从她的身上,可以看出我国劳动人民的优良品格。她年轻守寡,但很是孝顺,对婆婆全心全意。当官吏要对蔡婆用刑时,她用自己的生命解救婆婆于危难;临刑之前,央告公人们往后街走,怕在前街遇见婆婆,让老人伤心。( )。
她对蔡婆的关心、照顾_____,但并不是毫无条件地逆来顺受;反之,她认为不合理的事情,便要据理力争,甚至严词责备。当蔡婆引狼入室的时候,她极力劝阻蔡婆。她不听张驴儿的_____,不受他的调戏侮辱,更不受他的威胁逼诱。一句话,她是个硬骨头,不屈服于任何恶势力。她敢于痛骂官吏,痛骂代表至高无上权力的天地鬼神。痛快淋漓的_____,直问得“天地”也哑口无言。她被_____在内心深处的怒火像火山一样迸裂出万丈火焰,照亮黑暗,烧毁不平。这是窦娥性格的另一个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
1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她具有柔顺善良、勇于自我牺牲,又倔强坚定、生死不渝其志的性格。“生不逢时命坎坷,六月飞雪旱三年”是她悲剧的一生的生动写照。
B.她柔顺善良、勇于自我牺牲,又倔强坚定、生死不渝其志。她悲剧的一生是“生不逢时命坎坷,六月飞雪旱三年”的生动写照。
C.她具有柔顺善良、勇于自我牺牲,又倔强坚定、生死不渝其志。“生不逢时命坎坷,六月飞雪旱三年”是她悲剧的一生的生动写照。
D.她具有柔顺善良、勇于自我牺牲,又倔强坚定、生死不渝其志的性格。她悲剧的一生是“生不逢时命坎坷,六月飞雪旱三年”的生动写照。
1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她性格的一方面。然而对婆婆的要求却仅仅是死后过年过节时的半碗儿浆水饭、一陌儿纸钱
B.然而对婆婆的要求却仅仅是死后过年过节时的半碗儿浆水饭、一陌儿纸钱。这是她性格的一方面
C.然而对婆婆的要求却仅仅是死后过年过节时的半碗儿浆水饭、一陌儿纸钱。这就是她的性格
D.她的性格就是这样。然而对婆婆的要求却仅仅是死后过年过节时的半碗儿浆水饭、一陌儿纸钱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无所不至、巧舌如簧、询问、压迫
B.无微不至、花言巧语、质问、压抑
C.无微不至、花言巧语、询问、压迫
D.无所不至、巧舌如簧、质问、压抑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2.B 3.①运用反问,增强语气,表达窦娥内心不甘屈死的愤怒之情。
②“喷如火”“滚似绵”,运用比喻、夸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窦娥内心的愤恨之深、承受的冤屈之重。
③“暑”与“雪”、“火”与“冰”,构成强烈对比,表明窦娥所承受的冤屈和不公足以感天动地。
④运用邹衍典故,表明窦娥坚信自己的沉冤必将昭明天下。 4.窦娥:(1)不甘心于屈死,不屈从于邪恶,用违背常理的誓愿抒发自己的滔天冤屈与极度愤恨。(2)对吏治腐败导致的人民蒙冤受屈呼告无门的现实,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3)在“亢旱三年”的誓愿中,表现出挑战威权、死也不放过恶吏的执着与刚强。
哈姆莱特:(1)对现实的黑暗和人性的弱点,有敏锐的洞察和深刻的体验。(2)对自我行动的延宕及生存的现状,予以毫不留情的批判。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
A.“但也反映出她深受封建宿命思想毒害”错误,窦娥为保护婆婆,只能屈认罪名,可见这是她怜爱婆婆的贤良之举。“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反映窦娥有封建宿命思想,但没有表现其深受封建宿命思想毒害,她负屈而死反映封建社会的黑暗。
B.“其目的是为了向世人昭明自己的冤屈”错误,窦娥发下三桩誓愿的目的很复杂,除了向世人昭明自己的冤屈,还是对昏暗吏治的血泪控诉。窦娥在生命的最后,许下这一毒愿,是为了呼吁被压迫的麻木百姓,与封建力量作抗争。
D.“他认识到事业的完成需要行动”错误,根据原文“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可知,在经过一番关于生死的灵魂拷问后,他退缩了。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B.“窦娥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这不是“超现实的写法”;三桩誓愿在窦娥身后的逐一应验,才是超现实的写法。“却削弱了作品的真实性”,此说不当。超现实的情节使作品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富于奇异的浪漫色彩。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运用反问句,增强人物说话的语气,表达窦娥内心不甘屈死的愤怒之情。
“喷如火”“滚似绵”,运用比喻、夸张修辞,将“怨气”比喻成“火”,将“冰花”比喻成“绵”,结合这种夸张的效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窦娥内心的愤恨之深、承受的冤屈之重。
原文“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中“暑”“火”代表酷热,“雪”“冰”代表冰冷,两两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突出窦娥所承受的冤屈和不公足以感天动地。
原文“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中的战国时期邹衍,受请来到燕国,燕国的部分人对邹衍不满,在燕王面前进谗言,让邹衍蒙冤入狱,当时正值盛夏六月,天降大风雪。文中运用邹衍典故,表明窦娥坚信自己的沉冤必将昭明天下。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窦娥形象及作用:窦娥屈死前发下三桩誓愿,第一桩要鲜血都喷溅到刑场的白绫上,第二桩要六月天飘起大雪,第三桩要当地亢旱三年,窦娥想通过这三桩誓愿向世人昭示自己清白,表现她不甘心于屈死,不屈从于邪恶,用违背常理的誓愿抒发自己的滔天冤屈与极度愤恨。
正因为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才让无辜的窦娥冤死,窦娥的三桩誓愿是对昏暗吏治的血泪控诉,反应窦娥对吏治腐败导致的人民蒙冤受屈呼告无门的现实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
第三桩要当地亢旱三年的誓愿,是给官员的治理带来阻碍,是对当地官员权威挑战,表达窦娥死也不放过恶吏的执着与刚强。
哈姆莱特形象及作用:根据“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可知,哈姆莱特对现实的黑暗和人性的弱点,有敏锐的洞察和深刻的体验。
根据“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哈姆莱特 出家去吧”可知,哈姆莱特能够对自我行动的延宕及生存的现状,予以毫不留情的批判。
5.B 6.C 7.B 8.①中国悲剧主人公多缺乏独立性(或“常选择在不幸中隐忍”);西方悲剧主人公多个性鲜明,独立(或“会因武断而做出不理智的举动”) 。
②中国悲剧主人公多抗争被动,没有力度(或“多缺乏斗争意识”);西方悲剧主人公多抗争主动,激烈(或“积极摆脱宿命,自己掌控命运”)。
③中国悲剧主人公多为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或“多是弱者”);西方悲剧主人公多为家贵族和英雄豪杰(或“多是强者”)。
④中国悲剧主人公需要道德的保护;西方悲剧主人公反抗道德束缚。 9.①悲剧性戏剧体现之一,是悲剧主人公因别人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了正常的幸福生活。《窦娘冤》中,窦娥因张驴儿父子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了正常的、平静的生活,并蒙冤而死;
②悲剧性戏剧体现之二,是悲剧主人公反抗悲剧命运。《实娥冤》中,窦娥死后,发出三桩誓愿,化成鬼魂申冤,最后借由父亲惩罚坏人,这是对她自己悲剧命运的反抗;
③悲剧性戏剧体现之三,是观众出现相应的审美反应。《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唤起了观众的悲哀情绪。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中国古典悲剧淡化冲突”曲解文意。依据原文“而中国古典悲剧描写的主要是主人公悲惨的遭遇,不是剧烈的冲突”可知“不是剧烈的冲突”不等同于“淡化冲突”。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无中生有,强加因果。“中国古代悲剧人物显得崇高”于文无据;
B.以偏概全。由“人物往往在不幸中选择隐忍”可知,“把不幸看做命运的安排,安分地修来世”只是中国悲剧人物的普遍选择,并非一致选择;
D.曲解文意。依据原文“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的悲剧就没有悲剧性……”可知选项断章取义,由材料二最后一段可知选项表述成立的限定条件应是“中国古代悲剧”。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B.依据原文 “强大的社会力量往往支配着个体的性格,不允许他做出个人的独立判断。过于浓厚的群体意识使得个体人格趋于依附认同。他们只能放弃特殊性和独立性,把个人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整合同化到群体中去,按照群体意愿行动”可知“克己思维模式”指个人认同并服从群体或社会的群体本位思维模式,杜十娘的行为并不符合这个特点。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①依据原文“过于浓厚的群体意识使得个体人格趋于依附认同。他们只能放弃特殊性和独立性,把个人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整合同化到群体中去,按照群体意愿行动。如果执意要追求个体的人格独立,结果只能是在现实中被毁灭。这种思维模式导致中国悲剧讲究情感抒发的适度,把最初的矛盾化为最终的和谐,人物往往在不幸中选择隐忍,把自由与幸福寄托于来世”可知中国悲剧主人公多缺乏独立性,常选择在不幸中隐忍;
依据原文“而西方社会是一个以个体为本位的社会,强调向外扩张。在西方悲剧中,主人公具有鲜明的个性。他们独立判断,常能够做出毫不妥协的选择,有时甚至会把个人的判断力凌驾于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之上。这种过于独立的判断往往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近乎武断,从而产生不理智的举动,走向意志的反面”可知西方悲剧主人公多个性鲜明,独立,有时会因武断而做出不理智的举动。
②依据原文“而中国古典悲剧描写的主要是主人公悲惨的遭遇,不是剧烈的冲突。……她的抗争显得被动而没有力度”可知中国悲剧主人公多抗争被动,没有力度;
依据原文“在这些矛盾中,人是主动出击的,冲突逐步升级”可知西方悲剧主人公多抗争主动,激烈。
③依据原文“中国古代戏剧则是平民的戏剧,主角一般是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可知中国悲剧主人公多为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
依据原文“西方悲剧体现贵族性,多以皇家贵族和英雄豪杰为主角。……贵族是强者,强者是有力量的人”可知西方悲剧主人公多为家贵族和英雄豪杰,多是强者。
④依据原文“强者重进取,重竞争,反抗道德束缚,因为他们不需要道德的保护,道德的保护限制着他们的力量的发挥。平民是弱者,弱者是没有力量的人,他需要道德的保护。因此,西方的悲剧是强者与强者的冲突,是人的意志与神的意志或社会意志的冲突,是力量与力量的冲突。中国古代戏剧的冲突是道德与非道德的冲突,是弱者与强者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中,只有弱者才有可能是悲剧主人公,强者都是悲剧的制造者”中国悲剧主人公需要道德的保护;而西方悲剧主人公反抗道德束缚。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依据原文“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没有主动损害别人的人,应该获得自己正常的、平静的幸福生活。而悲剧主人公是道德的,是没有损害别人的人,但他却因别人的不道德的行为而失去了这样的生活”可知悲剧性戏剧体现之一,是悲剧主人公因别人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了正常的幸福生活。《窦娥冤》中窦娥拒绝嫁给张驴儿为妻,她为救婆婆屈打成招,步步退让,直到上了刑场,窦娥因张驴儿父子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了正常的、平静的生活,并蒙冤而死;
②依据原文“不论他的冤情有没有获得最终的昭雪,他的悲剧都已构成。尽管悲剧主人公反抗的不是神的意志、宇宙的意志、社会的意志,但他们同样反抗着自己的悲剧命运”可知悲剧性戏剧体现之二,是悲剧主人公反抗悲剧命运。《实娥冤》中,窦娥死后,发出三桩誓愿,化成鬼魂申冤,最后借由父亲惩罚坏人,这是对她自己悲剧命运的反抗;
③依据原文“尽管悲剧主人公反抗的不是神的意志、宇宙的意志、社会的意志,但他们同样反抗着自己的悲剧命运。他们是通过反抗不道德的人的不道德行为而表现出自己的悲剧精神的。这种悲剧同样唤起观众的悲哀的情绪,同样加强着观众对一种悲剧精神的渴望,同样能起到一种净化心灵的作用”可知悲剧性戏剧体现之三,是观众出现相应的审美反应。《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唤起了观众的悲哀情绪。
10.C 11.①“滚绣球”用对比手法,直接抒情。窦娥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体现了对封建秩序的怀疑和控诉,富有反抗精神。
②《游园》融情于景,间接抒情。盛开的百花,绚烂的色彩,开启了杜丽娘的心扉,诧异春景如画,感叹春光易逝,哀伤春光寂寞,渴望自由幸福的生活,强烈要求身心解放。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抒发了对美好青春年华的赞叹”错。杜丽娘发现万紫千红与破井断墙相伴,无人欣赏,良辰美景空自流逝,感到惊异和惋惜,抒发了对美好青春被禁锢、被扼杀的叹息,并非“对美好青春的礼赞”。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滚绣球》:“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运用对比,铿锵直指现实的不公,坏人得志,好人受欺,这与应有的公理形成鲜明对比。“天地也!”一声浩叹,蕴蓄无限感慨:有愤激和委屈,有埋怨和抗争,更有指责和期待。下一句“只合”“可怎生”是对天地强烈的质问:主宰万物、维持秩序的统治者——本应公正无私地廓清世界,却为何是非不分、曲直不明?“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这句指责,对天地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做了深刻颠覆。接下来,悲愤之极的窦娥,便直接指责和痛斥代替上天来行使统治权的“天子”:“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末句“哎,只落得两泪涟涟”是愤怒致极后的转折,是悲愤到底的叹息。这段曲词直抒胸臆,自然流畅,气势充沛,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游园》此曲描写贵族小姐杜丽娘游览自己家的后花园,发现万紫千红与破井断墙相伴,无人欣赏,良辰美景空自流逝,感到惊异和惋惜,抒发了对美好青春被禁锢、被扼杀的叹息。这段【皂罗袍】既是景语,也是情语。句句写景,又句句融情,人物的感情和景色交织在一起,映衬了杜丽娘的对景自怜的伤感,其内心深处顾影自怜的哀愁在美好春光的感召下喷薄而出。
12.D 13.B
【分析】1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A.迭出:意为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形容“佳作”出现,使用正确。
B.等:表示列举后煞尾。语境讲“元曲四大家”,列举了四个人,使用正确。
C.家喻户晓:意思是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修饰“《西厢记》”,使用正确。
D.滥觞:本谓江河发源之处水极浅小,仅能浮起酒杯,后比喻事物的起源和发端。结合“故事”分析,此处主要讲故事不断改编,使用不当。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B.句号应该放在双引号后面,“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为整个句子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时句号应该放在双引号外面。
故选B。
14.A 15.B 16.B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要求“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本题,划线句子“她具有柔顺善良、勇于自我牺牲,又倔强坚定、生死不渝其志。她悲剧的一生是‘生不逢时命坎坷,六月飞雪旱三年’的生动写照”,前后注意不一致,前一句主语是“互联网技术优势”,后一句主语是“新型实体书店”,两处语病:一是“具有”缺宾语,可在“其志”后加“的性格”;二是“她悲剧的一生是‘生不逢时命坎坷,六月飞雪旱三年’的生动写照”主客颠倒,应是“‘生不逢时命坎坷,六月飞雪旱三年’是她悲剧的一生的生动写照”。再来看选项,
B项,“她悲剧的一生是‘生不逢时命坎坷,六月飞雪旱三年’的生动写照”主客颠倒,应该为“‘生不逢时命坎坷,六月飞雪旱三年’是她悲剧的一生的生动写照”;
C项,成分残缺,缺少与“具有”搭配的宾语,在“其志”后加“的性格”;
D项,“她悲剧的一生是‘生不逢时命坎坷,六月飞雪旱三年’的生动写照”主客颠倒,应为“‘生不逢时命坎坷,六月飞雪旱三年’是她悲剧的一生的生动写照”。
故选A。
15.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本题,
A项,由文段内容可知,对婆婆的要求极低也是她柔顺善良性格的体现,应属于上文讲的是窦娥的性格之中,排除A项;
CD项,通读第一段可知,这部分文字讲的是窦娥的性格,根据第二段最后一句“这是窦娥性格的另一个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可知,第一段讲的是窦娥性格的一个方面,排除C、D两项;
故选B。
16.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熟语)的能力。做此类题要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本题要求选择“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
第一处,无微不至:没有一个细微的地方没有考虑到,形容待人非常细心周到。无所不至:没有达不到的地方;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句中形容窦娥对婆婆的关心、照顾,应选用“无微不至”;
第二处,巧舌如簧:形容能说会道,善于狡辩。花言巧语:指虚假而动听的话;说虚假而动听的话。“巧舌如簧”不能和句中“听”搭配,故应选“花言巧语”;
第三处,询问:征求意见;打听。质问:依据事实问明是非;责问。句中形容窦娥对“天地”的责问,应选用“质问”;
第四处,压迫:①用权力或势力强制别人服从。②对机体的某个部分加上压力。压抑:对感情、力量等加以限制,使不能充分流露或发挥。句中形容窦娥内心深处的怒火,应选用“压抑”。
故选B。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结构混乱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