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考宝(xuekaobao.com)友情提示:html格式不完整,如有需要请根据文末提示下载并进行二次校对Word文档。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限时训练
历史试卷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选择题。(25道题,共计50分)
1.《百家讲坛》中在介绍隋朝最重要的贡献时曾评价道:“可以毫不夸张地讲,隋文帝也罢,隋朝也罢,一半的功业就在于此。”该贡献是指( )
A.确立了选拔人才的察举制度 B.结束了长期分裂使中国重归统一
C.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 D.开凿灵渠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2.隋唐时期,洛阳、江都、余杭等成为著名的经济城市(下图)这主要得益于( )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A.繁盛的内河航运 B.便利的海运交通
C.安定的社会环境 D.经济重心的南移
3.杜佑在《通典》中对一位皇帝做了这样的描述:“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筑长城东西千余里,皆征百万余人。”据此判断。这位皇帝是( )
A.秦始皇 B.隋文帝 C.隋炀帝 D.唐玄宗
4.以下是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描述某时期的关键词:“李世民与武则天”“盛唐气象: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中心——长安”。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5.学习历史应掌握历史发展的分期及其阶段特征。图3所示时间轴中①处对应的时期是( )
图3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6.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强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下列
举措体现了这一观念的是( )
A.兴建皇家宫殿 B.创立科举制度 C.减免农民租税 D.加强军备建设
7.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代之以沉郁、悲怆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
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 B.科举制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C.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 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的衰微
8.下表是根据胡凡主编《简明中国通史》而制作的《唐朝前期户口统计表》(单位:万户)该表反映了唐朝前期( )
唐初 贞观十三年 高宗永徽元年 武周神龙元年 玄宗开元二十八年 天宝十三年
200 304 380 615 841 906.9
A.社会风气开放 B.民族交融 C.中外交往频繁 D.经济发展
9.据史料记载,唐太宗晚年拒绝纳谏,武则天耗费巨大财力建造佛教器物,唐玄宗在位后期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我们从中获得的历史认识,正确的是( )
A.封建帝王有明显的历史局限 B.他们“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C.三位帝王成就了“贞观之治” D.武则天时朝政迅速走向腐败
10.“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忆昔》中描绘的情景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唐玄宗实行一系列改革
C.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D.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11.唐朝生产工具“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泄水”。它的用途是( )
A.纺织 B.耕地 C.冶铁 D.灌溉
12.唐代女子同样参加骑马、打球、弈棋、舞蹈等活动,女服还曾流行由波斯(今伊朗)传入的胡服。材料直接反映出唐代( )
A.奢摩享乐之风盛行 B.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C.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D.文学艺术多姿多彩
13.下图所示的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
A.打破贵族对教育的垄断 B.以门第作为主要参考标准
C.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D.延续了宋代重文轻武政策
14.唐三彩是盛唐气象的一个缩影,它延续了秦汉以来彩塑的写实风格,又创造性地运用了低温铅釉的绚丽、斑斓色彩和略带夸张的手法。这折射出唐朝注重( )
A.传承与创新 B.交流与传播 C.改进与推广 D.开放与互鉴
15.下列四个历史事件中,与其他三个性质不同的一项是( )
A.甘英出使大秦 B.鉴真东渡日本 C.玄奘西行天竺 D.文成公主入藏
16.据史书记载,唐玄宗时期“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在
京师长安还有胡姬所开酒店,专卖胡酒,成为文人雅游饮宴之所。这些现象( )
A.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强化 B.得益于民族交往与交融
C.反映了长安城布局严整 D.凸显手工制作水平高超
17.甘肃武威吐谷浑(鲜卑族的一支)墓葬群,既具有唐朝中原地区高等级贵族墓葬的基本特征,同时兼具吐谷浑文化、吐蕃文化、北方草原文化的特点。这反映出( )
A.中原文化强大的影响力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
C.吐谷浑独特的文明特征 D.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18.观察下图唐朝墓葬出土的文物,这些出土文物说明( )
大食金币 波斯金币 东罗马金币 开元通宝
A.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 B唐代没有统一的货币
C.中国唐代墓葬出土的文物多 D.唐代与日本、新罗交往密切
19.唐政府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不断吸收亚洲、欧洲以至非洲的优秀文明成果,欧洲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也传入中国;亚洲、欧洲以至非洲的一些国家也不断学习唐朝,日本的“遣唐使”把唐朝的先进制度等传回日本。这体现了( )
A.日本文明是唐朝文明的延续 B.唐朝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源头
C.古代世界区域文明异彩纷呈 D.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
20.下表为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年谱(部分),对此历史人物的补充说明正确的是( )
公元626年 公元630年 公元641年 公元649年
即皇帝位 征突厥,俘颉利可汗,后被尊为“天可汗” 遣文成公主远嫁吐蕃 崩,葬昭陵
A.建隋朝,灭南陈,结束长期分裂局面 B.创科举,开运河,加强南北经济联系
C.轻徭薄赋,虚心纳谏,成就贞观之治 D.励精图治,整顿吏治,铸就开元盛世
21.《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材料反映了宋朝某官职的职权和作用。该官职是( )
A.宰相 B.通判 C.转运使 D.知州
22.宋太宗曾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若为内患,深可惧也。”为消除“内患”,宋朝( )
A.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B.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C.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D.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23.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A.契丹族—阿骨打—辽 B.女真族—阿保机—金
C.汉族—南宋—赵匡胤 D.党项族—元昊—西夏
24.史料是研究历史的根据。史料根据载体的不同,可分为口述史料、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历史纪录片等。下列关于研究宋辽关系的史料中最真实可靠的是( )
A.陶晋生著《宋辽关系史研究》 B.纪录片《中华战争通史·澶州之战》
C.宋辽边关古战道遗址 D.元修《辽史》
25.对下表信息解读最确切的是( )
两宋与辽、西夏
政权 战 和
北宋与辽 960—1005年,40余年 100多年
北宋与西夏 1038——1044年,不到10年 100多年
北宋与金 1125—1127年,2年左右 0年
南宋与金 1127—1141年,大致14年 近100年
A.汉族政权间混战不断 B.国家统一是历史主流
C.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D.矛盾突出,以战为主
二.非选择题。(3题,共计40分)
26.(14 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民生问题关乎国家稳定,社稷安危,唐朝统治者对人民的重视促进了盛世局面的出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
——[唐]吴兢《贞观政要·务农》
材料二 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三 开元八年(720年)六月,河南府谷、洛、涯三水泛涨,漂溺(淹没)居人四百余家,“遣使赈恤(救济)及助修屋宇”。……开元二十年(732年)九月,“以宋、滑、充、郓四州水,免今岁税”。……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关中久雨害稼,京师饥,诏出太仓(粮仓)粟二百万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赈给之” 。
——摘编自甄尽忠《论唐代的水灾与政府赈济》
材料四 安史之乱既不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斗争,更不是敌对阶级之间的较量,而是一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战争,所以广大人民群众对这场战争是厌恶的。安史之乱集团是一股分裂割据的反动势力,是发动战争的祸首,更遭到人民的强烈反对。
(1)根据材料一分析贞观年间在维护和保障民生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2分)
(2)材料二中,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成熟的办法”是什么?(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赢得了他们的爱戴”的史实。(1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这位皇帝的救灾措施。(4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安史之乱“遭到人民的强烈反对”的原因。(4分)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唐朝有哪些治国理念值得我们借鉴?(2分)
27.(14分)唐朝前期政治开明,经济发展,在民族关系、对外交流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树,呈现出繁荣富强的盛唐景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关系。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
学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材料二 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遣的“遣唐使”就达13次。佛教盛行,景教、祆教、拜火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据韩愈记载,“岭之南,其州七十……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奇物溢于中国,不可胜用”。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的市舶司,并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有“蕃坊”特区,发展为繁华的商业区。
——摘编自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
材料三 东亚国家大量吸收中国文化,是在唐室中衰以后,由此可见,中国文化的价值并非完全依附国力对外传播。一些东亚国家把唐代的经书作为士大夫的必读书,其典章制度几乎完全由中国移植而去,城市的格局也仿照长安的市坊制建立。
——《东亚文化圈》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交融、交流的主要方式。(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民族政策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积极影响。(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对外开放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对外交流兴盛的原因。(4分)
(3)材料三“中国文化的价值并非完全依附国力对外传播”说明了什么?(2分)同时唐朝也注意吸收他国文化,请举一例说明。(1分)
28.(12)各民族间的交往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辽宋西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在辽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汉文化。西夏王室同样重视吸收汉族文化。虽然宋朝自以为是文化大国,但仍然吸收了辽夏的某些文化成分。
——摘编自翁独健主编《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材料二 从北宋与辽、西夏之间所进行的战争结果来看,无疑都是相似的,虽然在与西夏政权的议和中,挽回了一点面子,但究其实质与辽并没有什么不同。这一结果是与宋朝的统治政策分不开的。
材料三 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榷场的贸易量很大,如宋辽之间,北宋每年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有一年辽发生旱灾,购买了北宋官仓两万石粟。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辽与西夏在学习汉族文化方面的相同措施。(4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的统治政策”指的是哪一政策?(1分)政策出台的原因是什么?(1分)这种政策在当时产生的影响是什么?(4分)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