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文化文学常识填空
(1)我国第一位 诗人是 (朝代)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让人赞叹。
(2)“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 、 。
(3)古代表示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年龄是 ,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年龄是总角,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少女的年龄是 ,百岁可以称为期颐。
(4)马丁·路德·金的政治主张的核心是 ,1964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5)苏轼,字 ,书法能自创新意,与黄庭坚、 、 并称“宋四家”。
(6)《兰亭集序》作者是 ,该文的文体为序,放在卷首;放在卷尾的叫做 。
(1)田园、东晋
(2)《中庸》《大学》
(3)垂髫、豆蔻
(4)非暴力主义
(5)子瞻 米芾、蔡襄
(6)王羲之 跋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并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需要根据平日掌握的知识,逐项判断即可。(1)问,较为简单,对陶渊明的了解,学生很熟悉;(2)问,四书五经更是学生掌握的要点;(3)问,应注意古代的年龄称呼;(4)学生对于外国的名家名人,掌握的较好;(5)苏轼的简介,学生易于掌握;(6)问,需要了解王羲之的作品以及序和跋的基本知识就可以了。
【考点定位】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文学常识考查的内容一般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教材课文所涉及的内容,一部分是名著所涉及的内容。前者考查的内容较为粗略,一般考查中外重要作家、作品的基本常识;后者考查的内容较为细致,一般考查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因此,考生需分清情况,区别应考。一般而言,方法如下:(一)紧扣教材,强化理解。1.立足教材所涉文学常识。语文教材是文学常识复习之“本”,高考范围内的必修、选修教材所涉及的文学常识是考试的主干内容;2.联系课文加强理解。文学常识并不是完全“死”的知识,它需要识记,更需要理解。在复习备考中,将文学常识的识记理解与课文内容的复习结合起来,融会贯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把握重点,抓住关键。文学常识中的“重点”与“非重点”,二者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要避免学生“钻牛角尖”,纠缠于非重点的“细枝末节”或以“猎奇”的心态复习等情况。(三)分类梳理,点面结合。1.分类梳理,形成序列。教材所涉及的文学常识较为零散,基本是分布在一篇篇的课文中,缺乏系统性。2.以“点”带“面”,从“面”观“点”。如果说单独的作家、作品是一个个的“点”的话,那么相关文学发展史则是“面”。在梳理“点”的基础上,联系时代特征对“点”进行串联归纳形成“面”,并从“面”的视角对“点”进行关照,不仅能强化“点”的内容的理解,还能培养一种宏观思维方式。高考从文学流派的角度考查文学常识更多地就是体现“面”。紧扣教材,强化理解。本题涉及知识点较多,需要结合平日积累,据此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