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山寺夜起 (清)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白云,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句中“烟”的特点是?
(2)诗人“不眠”的原因是?
(1)洁白、轻盈、飘渺、流动。
(2)霜天月升,溪流潺潺,溪烟袅袅如云般洁白,自由流淌到野外的山寺前,诗人被这月夜景色打动,勾起无边的思乡之愁,于是起身寺外,举头望天,心中泛滥起自己背井离乡、羁旅漂泊的遭遇,思乡怀亲之愁不免更加深挚,所以“不眠”。(学生如答出因思乡而不眠即可得2分,如只写被美景打动只能得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解答该题,应当结合诗歌的,颔联紧承首联,写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气如云样洁白,飘飘漾漾,散流在寺前。表面看起来,这不过是自然现象,并无妙处可言。但比起首联,却写出了水气的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而且,洁白的水气飘渺轻盈、流落无定,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这一联的描写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点,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妙不可言。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颈联写无法入睡的自己打开寺门,站在寺外观赏美景。眼前美景,让作者感慨万千,不禁怜惜起来。这一份怜惜,暗含着深沉的身世漂泊之感。诗人抬头看天,却感觉到霜重气寒,心中难免凄凉孤独。“霜天”二字,紧扣心情,间接表达了漂泊在外的孤寂凄冷的心境,可谓传神之笔。
尾联直抒胸臆,用反问的形式写到:谁看到无家可归的客居他乡的人,在这荒郊野外,月下思乡,山中叹惋,独自一人深夜不眠呢?反问加强了抒情效果,与前面的景物描写遥相映衬,更写出一份愁绝伤绝的自伤之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②答出 思家 孤独 寂寞 之意 即可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