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北省石家庄重点中学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学考宝 作者:佚名

Word文档版

学考宝(xuekaobao.com)友情提醒:html格式不完整,如有需要请根据文末提示下载并进行二次校对Word文档。

2022-2023学年河北省石家庄重点中学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4小题,共34.0分)
1.如图是燕麦胚芽鞘尖端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后,定量测定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就测定结果进行分析,正确的是(  )
A. 光照抑制生长素的合成 B. 光照引起生长素向下运输
C. 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 D. 光照促进生长素的合成
2.为了探究生长素的作用,将去尖端的玉米胚芽鞘切段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胚芽鞘上端一侧放置含有适宜浓度IAA的琼脂块,对照组胚芽鞘上端同侧放置不含IAA的琼脂块,两组胚芽鞘在同样条件下,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对照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实验组胚芽鞘发生弯曲生长,如图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胚芽鞘b侧的IAA含量与b′侧的相等
B. 胚芽鞘b侧与胚芽鞘c侧的IAA含量不同
C. 胚芽鞘b′侧细胞能运输IAA而c′侧细胞不能
D. 琼脂块d′从a′中获得IAA量小于a′的输出量
3.下表是生长素类调节剂萘乙酸溶液对某植物插条生根影响的实验处理结果,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组 B组 C组 D组 E组 F组
实验处理 蒸馏水 200 mg/L萘乙酸溶液 400 mg/L
萘乙酸溶液 600 mg/L
萘乙酸溶液 800 mg/L萘乙酸溶液 1000mg/L
萘乙酸溶液
生根条数 18 31 58 46 2 0
A. 不同浓度的萘乙酸溶液的作用效果可进行相互对照
B. 该实验的无关变量有实验的温度、实验处理的时间等
C. 每组都选取等量的多根枝条,是为了减少实验误差
D. 本实验中只能以生根条数作为实验的因变量
4.缩节胺(DPC)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调节大豆节间生长、矮化株高并塑造良好株型,科研人员测定不同浓度缩节胺对大豆叶片中赤霉素(GA)含量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调控植株矮化的最适宜DPC浓度为62.5mg kg-1
B. 缩节胺对赤霉素的合成量具有在浓度较低时促进合成,在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合成的特点
C. 缩节胺一定促进了与赤霉素合成有关的基因表达
D. 赤霉素和缩节胺的合成部位主要是幼根和幼芽
5.整形素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向植物喷施整形素溶液,植物的茎叶会吸收整形素,然后运输至全身,整形素能阻碍内源生长素从顶芽向下转运,也能提高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据此分析,下列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
A. 植物体内合成的整形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性
B. 整形素能够减弱顶端优势,促进侧芽的生长
C. 喷施整形素溶液,不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含量
D. 整形素是生长素、脱落酸等植物激素的抑制剂
6.假设如图图中两个含生长素(IAA)的琼脂块和两个胚芽鞘尖端所产生的生长素含量相同,则一段时间后对a、b、c、d、e、f、g空白琼脂块中的含生长素量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c>f=d>a=b=g B. f>a>d=e>b=g>c
C. c>a=f>d=e>b=g D. f>a=b=d=e>g>c
7.小麦需要日照长度达到一定值才能开花,下面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小麦细胞内的光敏色素能感知光信号
B. 光信号在细胞内通过信息传递系统被传导到细胞核
C. 和小麦类似的植物通常在春末夏初开花
D. 长日照能提高细胞核内与开花有关的基因数量
8.将休眠状态的某植物种子与湿沙混合后放在0-5℃的低温下1-2个月,可使种子提前萌发。处理过程中两种激素含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a是脱落酸,b是赤霉素
B. 种子的休眠、萌发与植物激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C. 较高浓度的a与较高浓度的生长素喷洒果实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
D. 较高浓度的b喷洒水稻可以提高产量
9.“引来繁华缀满枝,瓜熟蒂落也有时”是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高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使植株长高
B. 适当喷洒α一萘乙酸可延长“繁华缀满枝”的时间
C. 适时打顶去心,可使植株多开花多结果
D. 乙烯和脱落酸可协同调节“瓜熟蒂落”的过程
10.图甲、乙分别为根弯曲角度(α)及其随单侧光光照强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该实验可以体现生长素对根部具有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的特点
B. 单侧光刺激导致生长素横向运输,根表现出背光性
C. 光照强度越强,根向光侧生长素的促进作用越强
D. 根背光弯曲生长是环境影响基因表达的结果
11.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说法错误的是(  )
A. 不同植物激素对生命活动的调节既有协同作用,也有拮抗作用
B. 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生命活动还受到环境等信息调节
C. 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只通过改变植物激素的作用来影响生命活动
D.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根本上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12.科学工作者为了监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调查,发现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据此分析合理的是(  )
A. 研究者通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
B. 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的物理模型可表示为Nt=N0λt
C. 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
D. 一段时间后,预测田鼠天敌的数量有可能增加
13.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hm2(1hm2=10000m2),统计所捕获的田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表所示: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 雄性个体数
初捕 50 50 28 22
重捕 50 10 32 18
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
A. 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250只/hm2
B. 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2:1
C. 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
D. 两次捕获间隔一段时间是为了让标记的田鼠与原种群充分混合
14.下列关于种群S型、J型曲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②图中阴影表示环境阻力
③E点的增长率大于F点
④G点的增长速率大于H点
⑤J型曲线有K值,只是K值较大,图中没有表示出来
⑥GH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③④⑤ D. ③⑤⑥
15.如图所示为某池塘内鲤鱼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变化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a点和b点,鲤鱼种群的增长率一定相等
B. Od段,曲线最低点鲤鱼种群的增长率不为零
C. ab段,该鲤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D. bc段,该鲤鱼种群的数量逐渐减少
16.某兴趣小组将酵母菌分装在500mL培养瓶后,置于不同培养条件下进行培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80~100h内③中酵母菌增长率基本不变
B. 40h内①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倍数基本不变
C. 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压线的个体可将左上两边及其夹角顶点的记在方格内
D. ④和⑤出现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培养瓶中葡萄糖的量不同
17.在某一区域中逐年引入一定数量的三种生物A、B、C,这三种生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种间关系,其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物种A、B之间是捕食关系
B. 物种B、C之间是种间竞争关系
C. 增大物种C的种群密度会增加物种B的环境容纳量
D. 物种A的种群密度减小会使物种C的种群密度间接增大
18.如图是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然界中会存在类似曲线Ⅰ的种群增长形式
B. 在曲线Ⅱ中的b点,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C. 某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发展处于cd段
D. 酿酒过程中,将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控制在可获得最大效益
19.如图表示生物科技工作者对某种群的λ值(λ表示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进行了13年的连续研究后绘制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从开始研究到第5年间该种群的种群数量先不变后下降
B. 第5年到第9年间该种群呈“J”形增长
C. 第10年的λ值是0.5,因此第10年该种群的数量是第9年的一半
D. 从第11年开始该种群数量不断上升,到第13年达到K值
20.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及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光照强度有关
B. 光照强度、地形、土壤湿度等是水平方向上分布着不同生物类群的原因
C. 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可以改变群落结构,但不会导致生物群落发生演替
D. 自然条件下,群落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21.青藏高原植物的生长主要受自然温度和人类放牧的影响。放牧会减少植物凋落物,提高地表透光率,可显著提高地表温度,有助于植物返青发芽,同时放牧也会导致土壤湿度下降,延长植物生长季。研究者比较了放牧与围封对高山嵩草的生长季长度变化的影响,如图所示。据此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高山嵩草的生长季随围封时间的延长而延长,可能是地表温度低造成的
B. 放牧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
C. 围封可以提高高山嵩草的种群密度,也可能会改变该群落的丰富度
D. 为保证青藏高原植被正常生长,应全面采取围封、禁牧的措施
22.如果进行菜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 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土壤小动物的采集与调查
B. 可能用到解剖针、放大镜或实体显微镜等实验用具
C. 可依据土壤小动物趋光、趋热等特性来设计诱虫器
D. 可用记名计算法来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23.冰岛是一个岛国,由火山活动形成,拥有多座活火山以及丰富的地热资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岛上最初出现植被的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B. 岛上某处群落演替到乔木阶段,群落中就没有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了
C. 冰岛上人的活动会使该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D. 有效利用岛上的地热资源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保护生态环境的稳定
24.东北东部山地的阔叶红松林受破坏之后,形成一片空地,叫做“林窗”,这时候往往最先进入的是杨树、白桦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红松林会慢慢在这片区域生长繁殖,并逐渐替代了杨树和白桦,重新成为林地中的优势物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杨树、白桦在受破坏的空地上生长繁殖引起的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 红松林重新取代杨树和白桦林说明红松林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C. 在群落演替的初期,不存在竞争关系
D. 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会发生变化
25.某植被严重破坏的山区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和灌木三个阶段,其三个典型植物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只有在灌木阶段存在垂直分层现象
B. 物种①由盛到衰主要受环境中光照条件的影响
C. 图中b→c阶段,物种②比物种①更能耐受弱光环境
D. 整个过程就是一个群落的次生演替过程
26.某片发育成熟的森林发生了严重火灾后,研究人员对该地带“空地”上的植被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跟踪调查,抽取了植物甲的种群密度、优势物种高度、物种丰富度随时间变化的三组数据,绘制数量变化曲线如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曲线Ⅰ代表优势物种高度,是导致群落中优势物种更替的决定因素
B. 曲线Ⅱ代表物种丰富度,g时群落已基本恢复到火灾前的状态
C. 甲很可能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火灾后土壤中的繁殖体可加快群落演替的速度
D. 与de段相比,ef段灌木间的种间竞争加剧,丛生的灌木不利于乔木种子的萌发
27.利用鸭的杂食特性,鸭稻共作生态系统对防治水稻害虫有明显效果。科研人员就不同处理的稻田中水体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及部分动物数量比例进行了研究,数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圆田螺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可采用标志重捕法
B. 分析数据可知,由于稻鸭共作,原本在群落中优势明显的多足摇蚊地位下降,而尾腮蚓优势地位明显上升
C. 稻鸭共作能显著降低稻田底栖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D. 实验结束后若停止人工管理,两种稻田均将会经历次生演替
28.下列最可能用于同一生物的一组名词是(  )
①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②次级消费者,自养型生物
③分解者,腐生生物
④消费者,自养生物
⑤草食动物,异养生物
⑥自养生物,第一营养级
⑦自养生物,初级消费者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③⑤⑥ D. ①⑥⑦
29.如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d过程代表光合作用,b过程代表呼吸作用
B. 甲所示的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
C. 碳元素在甲、乙、丙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D. 碳元素可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
30.多营养层次综合水产养殖法(TMTA)是一种全新的养殖方式。例如在加拿大的芬迪湾,人们用网笼养殖鲑鱼,鲑鱼的排泄物顺水而下,为贝类和海带提供养料。下列与之相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海带是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
B. IMTA的实施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使人类获得了更多的产品
C. 鲑鱼排泄物中所含的能量,不属于鲑鱼传递给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D. IMTA有利于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再生
31.现有两个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Ⅰ和Ⅱ,Ⅰ和Ⅱ的生产者含有的总能量相同,据图分析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Ⅰ中现存的消费者的总能量大于Ⅱ中现存的消费者的总能量
B. Ⅰ、Ⅱ中的消费者的总能量都大于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
C. Ⅰ中的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大于Ⅱ中的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 Ⅰ中的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大于消费者的总能量,但Ⅱ中的则相反
32.图甲表示某自然保护区的能量流动过程[单位:×103kJ/(m2 a)],A、B、C、D代表不同类型的生物,每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都被分为E1、E2两部分;图乙表示某一种野生动物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C代表分解者,E1表示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B. 为了保证各营养级能量的需求,随着营养级升高,人为输入的有机物应该增加,图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6.7%
C. 图乙ab段表示地震后该动物数量骤减,决定其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D. 为了保护该物种不至于被灭绝,在b点应采取就地保护措施,为其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33.麻黄属植物的受粉时间每年有很大差异,但都与7月的满月紧密联系在一起。就连幼小的无法进行受粉的球果也在满月峰值时从毛孔形珠孔处渗出传粉滴(花蜜),吸引传粉昆虫。由上述材料可知,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每年7月,麻黄属植物开花的同时传粉昆虫成熟,这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B. 满月和花蜜属于同种信息
C. 麻黄属植物分必花蜜,吸传粉昆虫,该过程传递的是物理信息
D. 当地传粉昆虫获得麻黄属植物能量一般为10%~20%
34.某校园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如图所示。下列分析合理(  )
A. 碳以CO2的形式沿着箭头所示渠道流动
B. 消费者的营养级别越高,其可利用的总能量越多
C. 若乌鸦被驱出校园,则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程度降低
D. 蜗牛和乌鸦之间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双向的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0分)
35.图甲为豌豆苗茎节段赤霉素(GA)合成途径末端图(其中GA1有生物活性,其他无活性),图乙为外源添加生长素(IAA)对离体豌豆苗茎节段GA含量影响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与去除顶芽的豌豆苗相比,保留顶芽的茎节段中GA8的含量较低
B. 给离体豌豆苗茎节段添加IAA,会抑制GA20至GA29的合成
C. 若用乙烯处理豌豆苗,茎节段中的GA1含量上升
D. 若去除顶芽后,豌豆苗茎节段伸长,侧芽萌发
36.植物种子发育过程中胚休眠(营养物质的积累及种子干燥)的起始以及种子萌发过程中胚休眠的解除,都受到赤霉素(GA)和脱落酸(ABA)的控制。科学家开展研究时,以拟南芥ABA缺乏突变体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发现其不能完成种子成熟以及休眠的相关过程;以缺少参与ABA信号转导过程的转录因子(VP1)的玉米突变体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发现穗上的玉米粒还未成熟就过早萌发,与ABA不足的表现一致。分析该材料,能得出的结论是(  )
A. 种子胚休眠,有利于胚在缺水的情况下长时间存活及维持萌发早期所需营养
B. ABA能够促进种子成熟,并且防止种子过早萌发
C. GA与ABA含量之间的平衡,是调节种子萌发的重要因素
D. ABA在VP1调控种子成熟过程中诱导基因的表达
37.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K值)后,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有如图所示的Ⅰ、Ⅱ、Ⅲ三种可能性。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环境被破坏时环境容纳量下降,体现了环境的制约作用
B. a点出生率等于死亡率,c点死亡率等于出生率
C. 三种可能中,曲线Ⅰ说明该种群栖息地的受破坏程度较轻
D. 曲线Ⅲ表明生物逐渐灭绝,说明栖息地完全被破坏,导致该生物无法生存
38.在野外试验站,研究棉蚜发生期开放(用网眼较大的透明罩罩住,棉蚜及其天敌能钻过网眼)和封闭(用网眼极小的透明罩罩住)条件下、不同初始密度(1头/叶和20头/叶)的棉蚜种群密度变化,各实验组均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结果如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群数量均在达到K值时开始衰退
B. 开放与封闭、不同的初始密度是本实验的自变量
C. 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衰退,可能与迁出有关
D. 棉蚜种群内部的种内竞争是影响棉蚜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生物因素
39.如图表示草原上某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K0表示野兔种群在无天敌进入时的环境容纳量)。若天敌在图中标注的某个时间点迁入,一段时间后,野兔种群数量达到相对稳定状态。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天敌迁入的时间点最可能是d
B. 图中0→b时段野兔中的雌雄比例稍大于1,该比例不利于种群数量增长
C. 天敌的捕食压力下,野兔种群的环境容纳量降到K2~K3范围内
D. 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该草原此后可能慢慢长出小灌木丛,甚至有可能继续演替成森林,这主要体现了不同植被对阳光的竞争能力不同
40.如图是某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轻度污染后的净化示意图,该河流生态系统中植食性鱼类大致的能量流动情况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项目 能量/kJ
鱼吃掉的浮游植物所含能量 468
鱼粪便中含有的能量 228
鱼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163
① 77
A. 调查该河流周边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计数时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
B. 图中B点后,藻类大量增加的原因是有机物被分解后产生大量的无机盐
C. 表中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鱼的同化量为240kJ
D. 表中①表示储存在鱼的有机物中,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
41.将某小型天然湖泊改造为人工鱼塘,投饵养殖肉食性鱼类。5年后,藻类暴发,引起水草(沉水植物)死亡,之后浮游动物及鱼类等生物死亡,水体发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导致水草死亡的最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
B. 更多水生生物死亡又加重了水体的污染,这属于反馈调节
C. 投放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有利于该湖泊的生态恢复
D.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42.设计生态工程的常用方法之一是给食物链(网)“加环”,如图就是一种“加环”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用玉米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可增加经济效益
B. 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实现了物质的多级利用
C. 图中的箭头可表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D. 该生态工程的运转可以完全依赖自生,不需要人的管理
43.微塑料一般指的是毫米级别甚至微米级别的塑料碎片,微塑料可阻碍水中的光线传播,极易被海洋生物误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微塑料可降低海洋藻类的光合作用
B. 微塑料释放的有毒物质可沿着食物链进行传递,并通过生物富集,最终危害人类
C. 海洋生态系统在旅游观赏、科学研究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体现了它的间接价值
D. 海洋污染造成生物多样性降低,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44.如图表示甲、乙两个生态系统受到相同强度的干扰和解除干扰后稳定性的变化情况,下列关于该变化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乙生态系统都具有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B. 乙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强
C. a、b点生态系统丧失了抵抗力稳定性
D. 甲曲线的最低点时只有恢复力稳定性
三、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6.0分)
45.光照、赤霉素和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对某种植物茎伸长影响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体内赤霉素合成的主要部位是未成熟的种子、 ______ 等。
(2)由实验可知,茎伸长受抑制的因素包括 ______ 。赤霉素合成抑制剂是通过抑制 ______ (填“内源”或“外源”)赤霉素而发挥作用的。
(3)人工合成的赤霉素类调节剂相比植物体产生的赤霉素具有 ______ (答两点)等优点。
46.某城市河流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入,水质逐渐恶化。经过治理后,河水又恢复了清澈。图1表示该河流的能量金字塔(甲、乙、丙为3种鱼,丁为1种水鸟;箭头表示能量流动方向),图2表示部分能量流动关系(图中数字表示同化的能量)。
(1)图1所示食物网中,次级消费者是 ______ ,丁与丙之间的种间关系是 ______ 。
(2)据图2可知,输入第一营养级的总能量值是 ______ kJ/(m2 a),在植物体中该能量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用于 ______ ,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结合图1所示
的食物网,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 ______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7.6%,除了图2中已经标出的能量去向,乙的能量去向还有 ______ 。
(3)经检测,水体中含有某种可被生物富集的农药,推测此农药含量最高的物种是 ______ 。
47.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图中“置位点”为某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某个理想状态,其中P、A、B、C、D、E表示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实线箭头表示物质流向。请分析回答:
(1)P、A、B、C、D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这是实现生态系统 ______ 功能的渠道。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抵御外界干扰,保持或恢复相对稳定状态的能力,这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 ______ 。
(2)图中碳元素在B与E之间以 ______ 形式传递。氮元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不断循环,但农田生态系统中仍需不断施加氮肥,其主要原因是 ______ 。
(3)若B的同化量不变,将D来自B和C的食物比例由1:1调整为3: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则该生态系统传递给D的能量是原来的 ______ 倍(保留两位小数)。假设A摄入的能量为a,其粪便中的能量为b,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c,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d,则由A流入B的能量最多为 ______ 。
(4)一个位于置位点的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结构如表: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体数 92 1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注:表中“1+”表示“1≤鱼的年龄<2”,其他以此类推。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
根据表中数据判断:该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 ______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分析】
本质旨在考查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并获取正确结论的能力。
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该题是对于植物向光性原因的探究,分析题图获取信息,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解答】
A、分析题图可知,不论是否存在单侧光照,或者有无光照,琼脂块中生长素的总量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光照不影响生长素的合成,A错误;
B、分析题图可知,论是否存在单侧光照,或者有无光照,生长素都向下运输进入琼脂块中,B错误;
C、分析题图可知,单侧光照条件下琼脂块中生长素的总量基本不变,但是背光侧琼脂块的生长素含量增多,向光侧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减少,说明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C正确;
D、分析题图可知,光照与黑暗条件下生长素含量没有显著差异,因此光照不影响进生长素的合成,D错误。
故选:C。
2.【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结合图示,考查生长素的运输和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当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零时,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故起点应在原点。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作用增强,左侧生长速度加快,弯曲角度也越来越大;当生长素浓度超过某一值时,促进作用减弱,与先前相比生长速度减慢,弯曲角度也减小。
分析图示可知,琼脂块a中不含生长素,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故琼脂块d中不含生长素;琼脂块a′中含生长素,胚芽鞘向放置琼脂块a′的对侧弯曲生长,a′中的生长素部分用于胚芽鞘的生长,部分运输到琼脂块d′。
【解答】
A、琼脂块a中不含生长素,琼脂块a′中含生长素,故胚芽鞘b侧的IAA含量比b′侧的少,生长较慢,A错误;
B、琼脂块a中不含生长素,胚芽鞘b侧与胚芽鞘c侧的IAA含量相同,B错误;
C、胚芽鞘b′侧细胞和c′侧细胞都能运输IAA,C错误;
D、琼脂块a′中的生长素部分用于胚芽鞘的生长,部分运输到琼脂块d′。因此琼脂块d′从a′中获得IAA量小于a′的输出量,D正确。
故选D。
3.【答案】D
【解析】解:A、不同浓度的萘乙酸溶液对某植物插条生根的作用效果不同,它们之间进行相互对照,A正确;
B、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溶液浓度,因变量是根的长度或生根条数,无关变量是实验的温度、处理时间等,B正确;
C、每组都选取等量的多根枝条,是为了减少实验误差,避免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C正确;
D、本实验的因变量是根的长度或生根条数,D错误。
故选:D。
1、析图:A组为对照组,根据和A组的对比可以看出,在一定NAA浓度范围内,随着NAA浓度增大,对生根的促进效果先上升,后下降,E组和F组的NAA浓度对生根起抑制作用,由此实验体现了NAA溶液促进插条生根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2、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溶液浓度,因变量是生根数量,各组实验的温度、处理时间等属于无关变量,在实验处理时无关变量遵循等量性原则。
本题考查了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根的影响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实验探究能力,难度适中.要求考生首先明确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并且无关变量要保持相同且适宜;在设置不同浓度溶液时,应具有一定的浓度梯度。
4.【答案】B
【解析】解:A、由柱形图分析可知,DPC浓度为62.5mg/kg时赤霉素含量高于对照,赤霉素具有促进植株伸长的作用,故DPC浓度为62.5mg/kg时未起到矮化作用,A错误;
B、由分析可知,DPC浓度为62.5mg/kg时赤霉素含量高于对照,而DPC的其他浓度均低于对照组,据此推测可知,缩节胺对赤霉素的合成量具有在浓度较低时促进合成,在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合成的特点,B正确;
C、该实验的目的是测定不同浓度缩节胺对大豆叶片中赤霉素含量的影响,无法判断缩节胺是否可以促进与赤霉素合成有关的基因的表达,C错误;
D、赤霉素的合成部位是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等幼嫩部分,而DPC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D错误。
故选:B。
1、赤霉素:合成部位: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等幼嫩部分。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的伸长;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的作用。
2、由柱形图分析可知,DPC浓度为62.5mg/kg时赤霉素含量高于对照,而DPC的其他浓度均低于对照组,这说明缩节胺对赤霉素的合成量的影响具有两重性。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并能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5.【答案】B
【解析】解:A、整形素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即人工合成的,植物体内不能合成,A错误;
B、整形素能阻碍内源生长素从顶芽向下转运,进而导致侧芽部位生长素含量下降,由此减弱顶端优势,促进侧芽的生长,B正确;
C、整形素能提高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生长素分解加速,因此植物体内生长素的含量可能会降低,C错误;
D、从题干信息可推出整形素是生长素的抑制剂,但不能推出整形素是其他植物激素的抑制剂,D错误。
故选:B。
植物激素是指在植物体内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具有调节作用的有机物,生长素是色氨酸的衍生物。据此分析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植物激素及生长素的相关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植物激素的概念及生长素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6.【答案】D
【解析】解:(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含生长素(IAA)的琼脂块不感光,又正中央插入生长素不能透过的云母片,生长素无法横向运输,所以a、b中生长素量相等.
(2)由于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所以c中没有生长素.
(3)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因此,在感受单侧光刺激的情况下,尖端生长素横向运输,再向下极性运输,导致胚芽鞘下的琼脂块生长素分布不均匀,f多,g少;但如果正中央插入生长素不能透过的云母片,生长素无法横向运输,所以d、e中生长素量相等.
因此,一段时间后对a、b、c、d、e、f、g七个空白琼脂块中所含生长素量的分析正确的是f>a=b=d=e>g>c.
故选:D.
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本题考查生长素运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7.【答案】D
【解析】解:A、小麦细胞内的光敏色素能感知光信号,A正确;
B、光信号在细胞内通过信息传递系统被传导到细胞核,进而调节生命活动,B正确;
C、小麦需要日照长度达到一定值才能开花,则和小麦类似的植物通常在春末夏初开花,C正确;
D、长日照能提高细胞核内与开花有关的基因表达,D错误。
故选:D。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及实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8.【答案】D
【解析】解:A、种子萌发过程中脱落酸的含量会下降,赤霉素的含量会上升,故a是脱落酸,b是赤霉素,A正确;
B、种子的休眠、萌发与植物激素有着密切的关系,B正确;
C、由于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双重性,较高浓度的生长素喷洒幼果,可促进部分果实脱落,a为脱落酸促进果实脱落,C正确;
D、赤霉素促进茎的伸长、引起植株快速生长,并不能促进结实,用较高浓度的赤霉素处理水稻并不能提高产量,只能使植株长高,D错误。
故选:D。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种子休眠状态下,a脱落酸含量较高,在打破休眠萌发的过程中,脱落酸减少、b赤霉素素增多,赤霉素与脱落酸是拮抗关系。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作用的知识,主要考查考生对植物激素中赤霉素与脱落酸作用的掌握。
9.【答案】A
【解析】解:A、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A错误;
B、α一萘乙酸具有跟生长素类似的功能,一定浓度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B正确;
C、适时打顶去心,可解除顶端优势,使植株多开花多结果,C正确;
D、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脱落酸能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因此乙烯和脱落酸协同调节了“瓜熟蒂落”的过程,D正确。
故选:A。
激素名称 合成部位 生理作用 应用
赤霉素 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促进矮生性植物茎秆伸长;解除种子休眠,提早用来播种
细胞分裂素 主要是根尖 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 蔬菜贮藏中,常用它来保持蔬菜鲜绿,延长贮藏时间
乙烯 广泛存在于多种植物的
组织中,成
熟的果实中
更多 促进果实成熟 促进香蕉、凤梨等果实成熟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等,
将要脱落的
器官和组织
中含量多 抑制细胞分裂,抑制植物的生长,也能抑制种子的萌发;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落叶或棉铃在未成熟前的大量脱落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知识,主要考查考生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0.【答案】C
【解析】解:A、据分析可知,该实验可以体现生长素对根部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具有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的特点,A正确;
B、单侧光刺激导致生长素横向运输,表现出根的背光性,B正确;
C、在一定范围内,光照强度越强,根向光侧生长素的促进作用越强;超过一定的光照强度,根向光侧生长素的促进作用不再增强,C错误;
D、根背光弯曲生长是环境影响基因表达的结果,D正确。
故选:C。
分析图示可知,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向光侧生长素较少,促进生长,背光侧生长素较多,抑制生长,根表现为背光性生长.分析根弯曲角度(α)随单侧光照强度的变化曲线图可知,在一定范围内,光照强度越强,根向光侧生长素的促进作用越强;超过一定的光照强度,根向光侧生长素的促进作用不再增强。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了生长素的作用和作用的两重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提升了学生获取图表信息、审题能力以及实验知识,注重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的过关。
11.【答案】C
【解析】解:A、不同植物激素对生命活动的调节既有协同作用,如生长素和赤霉素,也有拮抗作用,如赤霉素和脱落酸,A正确;
B、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生命活动还受到环境等信息调节,B正确;
C、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可以通过改变植物激素的作用来影响生命活动,C错误;
D、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根本上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正确。
故选:C。
1、五类植物激素的比较
名称 合成部位 存在较多的部位 功能
生长素 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
赤霉素 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 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细胞分裂素 主要是根尖 细胞分裂的部位 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 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 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 植物的各个部位 成熟的果实中较多 促进果实成熟
2、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对各种植物激素功能的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12.【答案】D
【解析】解:A、田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调查某地区的田鼠的种群数量,应采用标志重捕法,A错误;
B、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数学模型可构建为Nt=N0λt,由于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所以λ为l.015,B错误;
C、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不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有害动物的防治越早越好,C错误;
D、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都在增加,条件比较适宜,故一段时间后鼠的数量会增加,天敌的数量也会增加,D正确。
故选:D。
1、J型增长曲线: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率不变,数量会连续增长。;2、S型增长曲线:在自然界中,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种群不可能按照“J”型曲线无限增长。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K值保持相对稳定。
本题考查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变化,意在考查学生分析调查动物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标记重捕法,J型曲线的条件,理解K值表示的含义,难度不大。
13.【答案】D
【解析】解:A、根据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则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50×50÷10÷2=125只/hm2,A错误;
B、根据表中调查数据,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28+32):(22+18)=3:2,B错误;
C、根据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如果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分母变小,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偏高,C错误;
D、为了让标记的田鼠与原种群充分混合,应间隔一段时间再进行重捕,D正确。
故选:D。
标志重捕法只适用于运动能力较强和活动范围广的动物,调查土壤动物物种丰富度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
本题考查种群密度调查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以及图表分析能力。
14.【答案】B
【解析】解:①“J”型曲线的前提是没有环境阻力的理想环境,而自然界中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是S型,①正确;
②J型曲线表示理想状态的种群数量增长,S型曲线表明自然状态种群数量的增长,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即被淘汰的个体数,②正确;
③E点和F点的增长率相同,③错误;
④G点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大,H点表示K值,种群增长速率为0,④正确;
⑤J型曲线中种群能无限增长,没有K值,S型曲线存在环境容纳量,即K值,⑤错误;
⑥GH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出生率仍然大于死亡率,⑥错误。
故选:B。
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本题结合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曲线,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要求考生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和“S”型曲线,能根据曲线图,判断“S”型曲线种群数量增长速率的变化规律,属于中档题。
15.【答案】B
【解析】解:A、图中a点和b点,鲤鱼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都等于1.5,因增长率=出生率 死亡率”,即出生率 死亡率=死亡率,由于a、b两点的死亡率不相等,因此a、b两点的种群增长率不等,A错误;
B、O~d时间段内,曲线最低点鲤鱼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小于零,因此增长率小于零,B正确;
C、a~b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大于零,故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错误;
D、b~c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D错误。
故选:B。
图示是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变化曲线图,当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大于1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当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小于1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当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等于1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意在考查学生分析曲线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能正确分析题图,难度适中。
16.【答案】A
【解析】解:A、曲线①为J 型曲线,其增长率保持不变,则曲线③在8h到100h内酵母菌增长率不断减小,A错误;
B、曲线①为J型曲线,J型曲线的增长率是不变的,因此40h内①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倍数基本不变,B正确;
C、利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压线的个体左上两边记在方格内,C正确;
D、④和⑤出现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培养瓶中葡萄糖的量不同,D正确。
故选:A。
1、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包括J型曲线和S型曲线,其中J型曲线的增长率保持不变,而S型曲线的增长率不断减小。
2、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的实验的注意事项
(1)由于酵母就是单细胞微生物,因此计数必须在显微镜下进行;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线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数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3)每天计算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4)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
(5)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和重复,因为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只要分组重复实验,获得平均值即可。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要求考生掌握J型曲线和S型曲线增长率的变化;掌握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的原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7.【答案】C
【解析】解:A、根据曲线图可以判断A物种与B物种之间为捕食关系,B为捕食者,A为被捕食者,A正确;
B、根据曲线图可以判断物种B、C之间是竞争关系,B正确;
C、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增大物种A、C的种群密度不会增加物种B的环境容纳量,C错误;
D、B为捕食者,A为被捕食者,则物种A的种群密度减小会使物种B的种群密度减小,物种B、C之间是竞争关系,故可导致物种C的种群密度间接增大,D正确。
故选:C。
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
(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
(3)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
(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如:人与蛔虫、猪与猪肉绦虫。
本题以曲线图的形式,考查生物的种间关系,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8.【答案】A
【解析】解:A、曲线Ⅰ是在理想条件下的“J”形增长曲线,在一定时间内某物种的数量增多可呈此增长形式,A正确;
B、曲线Ⅱ中d点时,种群的数量下降,年龄组成为衰退型,B错误;
C、某国人口不断老龄化,但总人口数量还是增加的,C错误;
D、酿酒过程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应达K值时,获得最大效益,D错误。
故选:A。
1、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
2、据图分析,Ⅰ表示J形曲线,Ⅱ曲线中a~b段种群数量增加,b~c段种群数量基本不变,c~d段种群数量减少。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19.【答案】C
【解析】解:A、由图可知:在第1~第5年之间λ>1,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A错误;
B、在第5~9年间λ=1,种群数量维持稳定,不会呈“J”形增长,B错误;
C、λ表示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第10年的X值是0.5,因此第10年该种群的数量是第9年的一半,C正确;
D、从第11年到12年λ<1,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12年后λ>1,该种群数量不断上升,D错误。
故选:C。
λ值为相邻两年的种群数量相对比值,当λ>1时,表示种群数量在增长;当λ=1时,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当λ<1时,表示种群数量在下降,由图可知:在第1~第5年之间λ>1,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在第5~9年间λ=1种群数量维持稳定;第9~12年λ<1,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
本题利用曲线的方式考查了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的理解情况,考查学生从图文中获取λ表示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并能运用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难度适中。
20.【答案】C
【解析】解:A、生物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光照强度有关,A正确;
B、群落水平结构呈镶嵌状况,是由于地形起伏、光线明暗、温度、湿度大小等是影响植群落的水平结构,B正确;
C、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可以改变群落结构,也会导致生物群落发生次生演替,C错误;
D、自然条件下演替一般是朝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D正确。
故选:C。
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
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本题考查群落结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群落的结构特点及群落演替的概念。
21.【答案】D
【解析】解:A、根据试题分析,封围后高山嵩草的生长主要受自然温度的影响,高山嵩草的生长季随封围时间延长,可能是地表温度低造成的,A正确;
B、草原上的过度放牧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使草原生物群落演替为荒漠生物群落,即改变了演替的方向,B正确;
C、围封可以提高高山嵩草的种群密度,也可能改变该群落的丰富度,C正确;
D、高山蒿草的生长季随围封时间延长,为保护青藏高原植被正常生长,应当适度放牧,D错误。
故选:D。
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生态位概念不仅指生存空间,它主要强调生物有机体本身在其群落中的机能作用和地位,特别是与其他物种的营养关系。故在自然界中,亲缘关系密切、生活需求与习性非常接近的物种,通常分布在不同的地理区域、或在同一地区的不同栖息地中、或者采用其他生活方式以避免竞争。
本题主要考查群落演替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22.【答案】C
【解析】解:A、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土壤小动物的采集与调查,A正确;
B、可能用到解剖针、放大镜或实体显微镜等实验用具,B正确;
C、可依据土壤小动物趋光、趋湿、避高温等特性来设计诱虫器,C错误;
D、可用记名计算法来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D正确。
故选:C。
(1)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不适宜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常用取样器取样法。
(2)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
(3)采集的小动物可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放入试管中。
(4)观察时最好用实体镜观察。
本题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选用的材料、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23.【答案】B
【解析】解:A、在冰岛形成后,岛上最初出现植被的过程属于初生演替,A正确;
B、岛上某处群落演替到乔木阶段,群落中仍然有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只不过不适于优势种了,B错误;
C、若无人类干扰,则该冰岛会由于火山即地热等原因造成物种数目较少,但冰岛上人的活动会使该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C正确;
D、有效利用岛上的地热资源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能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保护生态环境的稳定,D正确。
故选:B。
1、①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②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人类可以砍伐树木,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3、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禁止乱砍乱伐、开发氢能源、利用水力电、种植花草树木都有利于二氧化碳的控制以及降低环境污染。
本题考查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24.【答案】B
【解析】解:A、阔叶红松林虽受到破坏,但是还存有一定量的生物和具有良好的土壤条件,因此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
B、红松林重新取代杨树和白桦林说明红松林在竞争中处于优势,B正确;
C、种群间的竞争关系是群落演替的内在因素,在演替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竞争关系,C错误;
D、群落演替就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因此群落的物种组成会不断发生变化,D错误。
故选:B。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群落的演替是群落的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题考查了群落演替的类型、原因等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区分辨别能力,难度适中。考生在解题时关键能够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主要是起始条件不同。
25.【答案】A
【解析】解:A、在各个阶段群落中都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即垂直结构,A错误;
B、③灌木逐渐成为优势种群,灌木与草本植物相比比较高大,在与草本植物争夺阳光的过程中占优势,因此物种①由盛到衰主要受环境中光照条件的影响,B正确;
C、分析题图可知,b→c阶段植物①由于不能适应弱光环境逐渐消失,物种②较能耐受弱光条件而使种群密度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C正确;
D、植被严重破坏的陡坡上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属于次生演替,D正确。
故选:A。
群落演替是从低级到高级,结构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由题意知,该群落演替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因此①是一年生草本植物,②是多年生草本植物,③为灌木。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群落演替的过程,能准确判断曲线图中各曲线代表的物种,并能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答题。
26.【答案】D
【解析】解:A、由分析可知,曲线Ⅰ代表优势物种高度,物种越高,竞争阳光的能力越强,故物种高度是导致群落中优势物种更替的决定因素,A正确;
B、由分析可知,曲线Ⅱ代表物种丰富度,g点时物种丰富度趋向稳定,故群落已基本恢复到火灾前的状态,B正确;
C、火灾后仍有部分甲存活,而灌木、乔木等较高大植物出现后其种群密度急剧下降,说明甲很可能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火灾后土壤中的繁殖体能加快群落演替的速度,C正确;
D、与de段相比,ef段灌木能使土壤有机质更丰富,且长时间保持湿润状态,有利于各种乔木种子的萌发,D错误。
故选:D。
1、群落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群落被另一种群落替代的过程,群落演替过程中是优势物种的取代,随着群落演替的发展,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
2、某片发育成熟的森林发生了严重火灾后,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最后保持稳定,因此曲线Ⅱ代表物种丰富度,优势种的植物高度越来越高并有一定时间处于稳定状态,故曲线Ⅰ代表优势物种高度,则曲线Ⅲ代表植物甲。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群落的演替,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适中。
27.【答案】A
【解析】解:A、调查圆田螺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A错误;
B、分析题图数据说明稻鸭共作,使在群落中优势明显的多足摇蚊地位下降,而尾腮蚓优势地位明显上升,B正确;
C、稻鸭对稻田中底栖动物都有取食,从而显著降低稻田底栖动物的物种丰富度,C正确;
D、实验结束后若停止人工管理,两种稻田均将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D正确。
故选:A。
1、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有: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的数量变化等,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群落的丰富度、群落的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范围和边界以及群落演替等。
2、群落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
本题结合实例考查了种群和群落的特征,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试题浓度一般。
28.【答案】C
【解析】解:①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①正确;
②次级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属于异养型生物,②错误;
③分解者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或真菌,③正确;
④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属于异养型生物,④错误;
⑤草食动物属于消费者,属于异养生物,⑤正确;
⑥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处于第一营养级,⑥正确;
⑦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⑦错误。
故选:C。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
(2)生产者(自养型):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少数化能合成型生物;
(3)消费者(异养型):主要是动物,还有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
(4)分解者(异养型):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细菌和真菌,还有少数动物。
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食物链的写法,能准确判断各成分生物的代谢类型,弄清营养级和消费级别之间的关系。
29.【答案】A
【解析】解:A、由图可知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大气当中的二氧化碳库,d代表呼吸作用,b代表光合作用,A错误;
B、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第一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B正确;
C、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C正确;
D、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可以反复利用,D正确。
故选:A。
据图分析可知: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大气当中的二氧化碳库,d代表呼吸作用,b代表光合作用;碳在生物群落之间以有机物形式传递,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传递。
本题考查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0.【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解答】
A、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贝类分解鲑鱼的排泄物,属于分解者,分解后产生的无机盐被海带利用,海带属于生产者,A正确;
B、IMTA的实施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B错误;
C、鲑鱼排泄物中所含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因此不属于鲑鱼传递给下一营养级的能量,C正确;
D、根据题意分析可知,IMTA有利于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再生,D正确。
31.【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结合柱形图,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重点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掌握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计算,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分析柱状图:生态系统I有三个营养级,生态系统Ⅱ有四个营养级,在生产者含有的总能量相同的前提下,生态系统I营养级少、食物链较短,能量流动过程中散失的能量少,而生态系统Ⅱ营养级多、食物链较长,能量流动过程中散失的多,因此生态系统I中现存的消费者的总能量大于生态系统Ⅱ中现存的消费者的总能量,但消费者所含总能量均小于生产者所含有的能量。
【解答】
A.由以上分析可知,Ⅰ中现存的消费者的总能量大于Ⅱ中现存的消费者的总能量,A正确;
B.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且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20%,因此Ⅰ、Ⅱ中的消费者的总能量都小于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B错误;
C.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无法判断Ⅰ和Ⅱ中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的大小,C错误;
D.Ⅰ中的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大于消费者的总能量,Ⅱ中也是,D错误。
32.【答案】B
【解析】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图甲中C为分解者,E1指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的能量,A错误;
B、为了保证各营养级能量的需求,随着营养级升高,人为输入的有机物应该增加,图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6.7%,B正确;
C、乙图ab段表示地震后该动物数量骤减,则决定其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因素,C错误;
D、易地保护措施为将灭绝的生物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D错误。
故选:B。
分析甲图:图甲中,A为生产者、B为初级消费者、D为次级消费者、C为分解者;E1指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的能量,E2指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
分析乙图:图乙表示某一种野生动物的数量变化曲线。ab段种群数量下降,bc段种群数量逐渐升高;cd段种群数量逐渐趋于稳定。
本题结合能量流动过程图和曲线图,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等知识,要求考生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途径,能准确判断甲图中各字母的含义;识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原因及类型;掌握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33.【答案】A
【解析】解:A、麻黄属植物开花与传粉昆虫成熟是协同进化的结果,A正确;
B、满月属于物理信息,而花蜜属于化学信息,B错误;
C、麻黄属植物分泌花蜜,吸引传粉昆虫来传粉,该过程传递的是化学信息,C错误;
D、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是指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D错误。
故选:A。
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本题主要考查信息的种类、特点,要求考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4.【答案】C
【解析】解:A、碳以含碳有机物形式沿着①箭号所示渠道流动,A错误;
B、一个营养级的总能量大约只有10%~20%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消费者的营养级别越高,其可利用的总能量越少,B错误;
C、若乌鸦被驱出校园后,该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程度降低,抵抗力稳定性降低,C正确;
D、能量流动是单向的,D错误。
故选:C。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合果芋、九里香和酢浆草属于生产者,蜗牛、昆虫属于初级消费者,乌鸦属于次级消费者。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5.【答案】AB
【解析】解:A、与去除顶芽的豌豆苗相比,保留顶芽的茎节段相当于有生长素刺激,因此GA8的含量较低,A正确;
B、分析图乙可知,给离体豌豆苗茎节段添加IAA,会抑制GA20至GA29的合成,B正确;
C、若用乙烯处理豌豆苗,茎节段中的GA1含量下降,C错误;
D、若去除顶芽后,豌豆苗茎节段伸长减慢,侧芽萌发,D错误。
故选:AB。
1、分析图甲可知,GA20可以转变为GA29和GA1,而GA1可以转变为GA8.其中GA1有生物活性,其他无活性。
2、分析图乙可知,外源添加生长素(IAA)后GA8和GA29含量下降,而外源添加生长素(IAA)后GA1和GA20含量上升。
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分析、处理实验结果获取结论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植物激素的作用、生长素的运输方式、赤霉素(GA)和生长素(IAA)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关系的探究的理解并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36.【答案】ABC
【解析】解:A、在种子发育基本完成时,胚往往进入休眠期,表现为储存营养物质和种子干燥,有利于胚长时间存活及为萌发提供足够营养,是种子植物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形成的对陆地生活环境的适应,A正确;
B、拟南芥ABA缺乏突变体实验说明ABA能够促进种子成熟,玉米突变体实验说明ABA能够防止种子过早萌发,B正确;
C、ABA能够促进种子成熟,GA能够解除种子休眠促进萌发,对这两个过程的调节关键取决于GA和ABA的含量水平之间的平衡,C正确;
D、玉米突变体实验仅仅说明了VP1能够参与ABA信号转导过程,缺乏该转录因子则ABA不能完成信号转导过程,从而不能发挥作用,材料中没有足够信息说明ABA在VP1调控种子成熟过程中诱导基因的表达,D错误。
故选:ABC。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胚轴变成了胚芽,而胚乳逐渐变干,形成了种子的构造基础。最终,种子发育成熟并被保护在子房中,从而为植物的种子萌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7.【答案】ACD
【解析】解:A、环境容纳量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环境容纳量受环境的影响,因此环境被破坏时环境容纳量下降体现了环境的制约作用,A正确;
B、a点时种群数量增加,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点时种群数量下降,其死亡率大于出生率,B错误;
C、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出现曲线Ⅰ、Ⅱ、Ⅲ所表示的3种情况,曲线Ⅰ在较高的环境容纳量附近波动,说明该种群对应的栖息地环境的破坏程度较轻,C正确;
D、当曲线Ⅲ趋近零时,Ⅲ中生物逐渐灭绝,说明栖息地遭到破坏后,已经不适宜该生物的生存,D正确。
故选:ACD。
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是环境制约作用的具体体现,有限的环境只能为有限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资源。环境容纳量的实质是有限环境中的有限增长。环境容纳量也可用K值表示,它不是固定不变的。
本题考查学生从题中获取某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种群的知识做出正确判断,属于理解层次的内容,难度适中。
38.【答案】BCD
【解析】解:A、K值应相同,但由图示可知只有开放条件下初始密度较大的种群在达到值时开始衰退,其余都是在未达到值时就开始衰退,A错误;
B、开放与封闭、不同的初始密度是本实验的自变量,B正确;
C、封闭条件与开放条件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能否阻断种群的迁入和迁出,在初始密度相同的条件下,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种内斗争逐渐加强,开放条件下容易在种群密度比较大时出现迁出现象从而导致种群数量减少,C正确;
D、棉蚜种群内部的种内竞争是影响棉蚜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生物因素,D正确。
故选:BCD。
坐标中四条曲线,涉及两组变量--开放与封闭、初始密度不同.a、b两选项在初始密度相同的背景下,分析开放或封闭条件下的有关指标,其实可以理解为:与封闭条件相比,开放状态下存在着棉蚜的迁入或迁出问题.而c、d两项更强调读懂图中曲线,其中c项,可观察开放条件下1头/叶的曲线,它达到k值后稳定一定时间后才开始衰退;种群的衰退指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表现为年幼个体数量少于老年个体数量,而种内斗争则与种群个体数量(或种群密度)呈正相关,因此种内斗争未必在种群衰退时开始减弱。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难度适中。
39.【答案】CD
【解析】解:A、野兔的种群数量在开始时数量连续增长,从c点后种群数量上升速度减慢,环境阻力增大,即最可能在c点天敌侵入,A错误;
B、图中0→b时段野兔中的雌雄比例稍大于1,雌性个体多有利于繁殖后代,因此该比例利于种群数量增长,B错误;
C、群数量先增加后处于动态平衡,种群数量呈S形,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在K2-K3附近波动,说明野兔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在K2-K3之间,C正确;
D、原有的植被慢慢长出小灌木丛以及到森林的演替方式属于次生演替,由于植被对阳光的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导致原有的植被优势种群会被替换,D正确。
故选:CD。
种群密度只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多少。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可用K值表示。种群的数量不是固定不变,而是在某值上下波动。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意在考查考生识图和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种群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难度适中。
40.【答案】ABD
【解析】解:A、采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调查河流周边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A正确;
B、据图分析可知,AB段有机物被细菌等分解者分解,NH4+等无机盐离子逐渐增加,为藻类繁殖提供营养,导致B点后藻类大量增加,B正确;
C、表中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C错误;
D、表中①表示储存在鱼的有机物中,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D正确。
故选:ABD。
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由一定限度的。
2、据图分析:
(1)图中的细菌属于分解者,可以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藻类属于生产者,能够利用无机盐离子。
(2)污水排放进入河流,在该河的AB段,藻类减少,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溶解氧大量消耗,BC段,藻类大量繁殖,通过光合作用释放O2,有机物减少,需氧型细菌数量下降,因而对溶解氧的消耗量减少水中溶解氧含量逐渐恢复。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稳定性,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41.【答案】ABD
【解析】解:A、藻类爆发,覆盖整个湖面,而使水草因缺少光而死亡,A错误;
B、水草死亡腐烂,水质变坏引起水生动物以及鱼类的死亡,是属于正反馈调节,B错误;
C、藻类爆发的原因是条件适宜,缺少天敌,故投放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有利于该湖泊的生态恢复,C正确;
D、人工鱼塘需要投饵向生态系统中提供物质和能量,所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输入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D错误。
故选:ABD。
负反馈调节是指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正反馈调节是指某一生成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促进或加强最初所发生的变化。藻类爆发,覆盖整个湖面,而使水草因缺少光而死亡;水草死亡腐烂,水质变坏引起水生动物以及鱼类的死亡,导致水体进一步恶化。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42.【答案】CD
【解析】解:A、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可提高经济效益,A正确;
B、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B正确;
C、图中的箭头可表示物质循环,但不能表示能量流动,C错误;
D、该生态系统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离开人的管理后,该生态工程就不能正常运转,D错误。
故选:CD。
分析题图:该生态系统中,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玉米和农作物属于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禽属于消费者;食用菌和蛆蛹属于分解者,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实现了物质的多级利用;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可提高经济效益。
本题结合生态工程的结构图,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生态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生态系统的功能特点,识记生态工程的优点,明确生态工程是人工辅助下的自我调节,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43.【答案】ABD
【解析】解:A、海洋中漂浮的微塑料通过对太阳光的遮挡和反射来影响海洋中藻类的光合作用,甚至会降低某些藻类的叶绿素含量,A正确;
B、微塑料释放的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流动逐渐积累,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的越多,最终危害人类,B正确;
C、海洋生态系统在旅游观赏、科学研究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体现了它的直接价值,C错误;
D、海洋污染造成生物多样性降低,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正确。
故选:ABD。
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三个层次、价值及保护措施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44.【答案】BCD
【解析】解:A、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即都具有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A正确;
B、图中解除干扰后,甲可以恢复到原来水平,而乙不能,因此甲的恢复力稳定性强,B错误;
C、受到干扰后甲、乙生态系统在a、b点仍然具有抵抗力稳定性,不会失去,C错误;
D、生态系统在任何时期都是既有抵抗力稳定性,也有恢复力稳定性,D错误。
故选:BCD。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种,图中显示甲、乙两个生态系统受到相同强度的干扰和解除干扰后稳定性的变化情况。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45.【答案】幼根和幼芽 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和光照时间 内源 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
【解析】解:(1)植物体内赤霉素合成的主要部位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等。
(2)由实验可知,茎伸长受抑制的因素包括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和光照时间;赤霉素合成抑制剂是通过抑制内源赤霉素而发挥作用的。
(3)人工合成的赤霉素类似物相比植物体产生的赤霉素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
故答案为:
(1)幼根和幼芽
(2)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和光照时间 内源
(3)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
分析柱形图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时间、赤霉素、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因变量是茎长度,在光照时间一定的情况下,与只有光照的对照组相比,光照+赤霉素的实验组茎长度最长,光照+赤霉素+赤霉素合成抑制剂的实验组茎长度次之,说明赤霉素具有促进植株长高的作用,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可能通过抑制赤霉素合成而阻止植株长高;如果将光照时间长度作为因变量,与光照8h/d相比,光照16d/h的实验组茎长度大,说明植物生长与光照时间长短有关。
本题以条形图为信息载体,综合考查了光照、赤霉素和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对植物茎伸长的影响,同时考查了考生识图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46.【答案】丙和丁 捕食和竞争 25000 自身的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大于 传递给丙、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暂时未被利用 丁
【解析】解:(1)图1所示食物网中,第三营养级就是次级消费者,据图可知包括丙和丁;丁与丙之间既存在捕食关系,同时两者又共同竞争乙,故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捕食和竞争。
(2)输入第一营养级(水草、藻类等)的总能量值是25000kJ/(m2 a);该部分可表示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该能量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自身的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另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图2中,水草、藻类流向乙的能量有1900÷25000×100%=7.6%,而第二营养级还包括甲,因此图1所示食物网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大于7.6%;除顶级消费者以外,各营养级的能量去向包括:自身呼吸作用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因此根据图1分析,除了图2中已经标出的能量去向之外,乙的能量去向还有传递给丙、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以及暂时未被利用的能量。
(3)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由此推测此农药含量最高的物种是丁。
故答案为:
(1)丙和丁 捕食和竞争
(2)25000 自身的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大于 传递给丙、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暂时未被利用
(3)丁
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即能量往下一级传递只是传递上一级能量的10%~20%。
3、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功能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识记能量流动的渠道,识记各营养级能量的去向,并结合题图信息准确答题。
47.【答案】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含碳有机物 农田土壤中的氮元素随农产品输出,这些氮元素不能都归还土壤 1.375 (a-b)×20%或(c+d)×20% 稳定型
【解析】解:(1)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功能的渠道。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所以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抵御外界干扰、保持或恢复相对稳定的能力。
(2)图中碳元素在B与E之间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氮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由于农田土壤中的氮元素随农产品输出,这些氮元素不能都归还土壤,所以农田生态系统中仍需不断施加肥。
(3)当D的食物比例为B:C=1:1时,设传递给D的能量为x,则x来自于B,x来自于C,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需要B的能量为x÷10%+x÷10%÷10%=55x;当D的食物比例为B:C=2:1时,设传递给D的能量为y,则y来自于B,y来自于C,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需要B的能量为y÷10%+y÷10%÷10%=40y;B中的能量不变,则55x=40y,该生态系统传递给D的能量是原来的y÷x=55÷40=1.375倍。假设A摄入的能量为a,其粪便中的能量为b,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c,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d,则A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也=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即A的同化量=a-b=c+d,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20%,则由A流入B的能量最多为(a-b)×20%或(c+d)×20%。
(4)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处于幼年时期的个体数为92+187+121=400,处于成年期的个体数为70+69+62+63+72+64=400,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处于老年期的个体数为55+42+39+264=400,各年龄期个体数相等,表明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故答案为:
(1)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2)含碳有机物 农田土壤中的氮元素随农产品输出,这些氮元素不能都归还土壤
(3)1.375 (a-b)×20%或(c+d)×20%
(4)稳定型
能量流动中的最值计算:
(1)若题干中未做具体说明,则一般认为能量传递的最低效率为10%,最高效率为20%,则:在食物网中
正推:知低营养级求高营养级
获能量最多 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
获能量最少 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
逆推:知高营养级求低营养级
需能量最多 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
需能量最少 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
(2)若是在食物网中,某一营养级同时从上一营养级多种生物获得能量,且各途径所获得的生物量比例确定,则按照各单独的食物链进行计算后合并。
本题考查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考查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种群年龄组成、群落演替的理解,解答第(3)小题时,可根据“B中的能量不变”和“D的食物比例由B:C=1:1调整为2:1”分别计算两种情况下传递给D的能量,进而求出其比值。
第1页,共1页

图片资源预览

2022-2023学年河北省石家庄重点中学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河北省石家庄重点中学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河北省石家庄重点中学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河北省石家庄重点中学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河北省石家庄重点中学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阅读全文
下载本文

相关文章

1.感受我们的呼吸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科学四年级上册教科版

2024-09-16
1.感受我们的呼吸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科学四年级上册教科版

专题01 数据与信息-2024-2025学年高中信息技术一轮复习(浙教版)

2024-09-16
专题01 数据与信息-2024-2025学年高中信息技术一轮复习(浙教版)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英语试题(图片版,含答案,含听力原文,无音频)

2024-09-16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英语试题(图片版,含答案,含听力原文,无音频)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2.2 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 同步练习(无答案)

2024-09-16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2.2 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 同步练习(无答案)

2023-2024学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和平镇教研联片六年级(上)期末数学模拟试卷(二)(含答案)

2024-09-16
2023-2024学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和平镇教研联片六年级(上)期末数学模拟试卷(二)(含答案)

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题 含答案

2024-09-16
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题 含答案

热门推荐

卖花声(己亥三月一日)原文、翻译和赏析

2023-11-07
卖花声(己亥三月一日)原文、翻译和赏析

暮春原文、翻译和赏析

2023-11-07
暮春原文、翻译和赏析

小重山原文、翻译和赏析

2023-11-07
小重山原文、翻译和赏析

并未解决的序数词前的定冠词问题

2024-07-19
并未解决的序数词前的定冠词问题

咏史下·曹操七首原文、翻译和赏析

2023-11-07
咏史下·曹操七首原文、翻译和赏析

早过午桥口占(二首)原文、翻译和赏析

2023-11-07
早过午桥口占(二首)原文、翻译和赏析

春天的句子20句,把握当下,不负春光

2023-12-27
春天的句子20句,把握当下,不负春光

如图所示,一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AB其位移-时间图象中的一段....

2024-03-10
如图所示,一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AB其位移-时间图象中的一段....

家园花开与陈大师饮茶同赏呈伯寿原文、翻译和赏析

2023-11-07
家园花开与陈大师饮茶同赏呈伯寿原文、翻译和赏析

2024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各省录取分数线是多少 附历年最低分

2024-08-20
2024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各省录取分数线是多少 附历年最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