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南北朝诗人作品专题练习合集 学案(含解析)

学考宝 作者:佚名

Word文档版

学考宝(xuekaobao.com)友情提示:html格式不完整,如有需要请根据文末提示下载并进行二次校对Word文档。

2024高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南北朝诗人作品专题练习
一、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采莲曲
萧纲①
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晖。
风起湖难渡,莲多采未稀。
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
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
[注]①萧纲(503-551),字世缵,南朝梁简文帝,梁武帝第三子;梁代文学家,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古体五言诗语言平实,情感自然,对仗工整,诗中以“莲”贯通全篇,说明题材是咏物诗。
B.起首二句中,用了两个“晚”字,强调了一种特定时间背景:笼罩着软和恬静夕阳余晖的傍晚。
C.“风起”“莲多”二句转入对采莲境况的描写,从“难渡”二字可感受出采莲女柔弱纤细的形象。
D.“掉动”“船移”二句运用白描手法写采莲场面:船在荷丛中穿过,碰落莲花,惊起栖息的白鹭。
2.诗歌的尾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渡青草湖[1]
(南朝 陈)阴铿
洞庭春溜满,平湖锦帆张。
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2]。
穴去茅山近,江连巫峡长[3]。
带天澄迥碧,映日动浮光。
行舟逗[4]远树,度鸟息危樯。
滔滔不可测,一苇讵能航[5]?
【注】[1]青草湖:在湖南岳阳,北连洞庭湖。[2]桃花:桃源县在沅水附近。杜若:香草名。《楚辞》中有“采芳洲兮杜若”的句子。[3]茅山:在江苏句容县,相传汉代有茅氏三兄弟在此修道成仙。巫峡:有巫山神女的传说。[4]逗:停止。[5]讵:犹“岂”。《诗经 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一苇”指小船,“杭”即“航”。
3.这首作品的体裁与下面哪首作品完全相同?()
A.左思的《咏史》
B.王之涣的《凉州词》
C.柳永的《八声甘州》
D.杜甫的《登高》
4.下列关于这首作品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洞庭”一联点明时令,勾勒出湖水浩渺的全景。
B.“沅水”一联诉诸视觉与嗅觉,写出湘沅二水飘逸出尘的神韵。
C.“带天”一联,写出湖面上巨浪滔天、浮光跃金的壮美。
D.“行舟”一联借远处的扁舟与倦渡的飞鸟,展现出湖面的辽阔。
5.你认为本作品哪两句写景写得最好?请赏析其妙处所在。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拟咏怀(其七)
庾信①
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
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
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②。
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
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③。
注:①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本诗为晚年仕周时期所作。②横波,指眼睛。③据《山海经》记载:华、岳本一山,当河,河水过而曲行,河神巨灵手荡脚蹋,开而为两。此处指南归就像让华、岳两山复合阻断黄河一样,难以实现。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胡笳、羌笛这些乐器所发出的声音,在作者听来都是哀怨之音,使人落泪断肠。
B.五至八句从对面着笔,通过写作者妻子的思念,来强化作者内心无法消解的悲苦。
C.结末两句用典抒情,用枯木填海、青山断河的渺茫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深挚的情感。
D.本诗多用对偶句,对仗工整,讲究押韵,音节和谐,这有助于作者情感的表达。
7.本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夕逗繁昌浦
[南北朝]刘孝绰
日入江风静,安波似未流。
岸回知舳转,解缆觉船浮。
暮烟生远渚,夕鸟赴前洲。
隔山闻戍鼓,傍浦喧棹讴。
疑是辰阳宿①,于此逗孤舟。
【注】①辰阳宿:辰阳,战国楚地,屈原《楚辞 九章 涉江》有句“朝发枉陼兮,夕宿辰阳”,写他流放行途的曲折险难。
8.“岸回知舢转,解缆觉船浮”句,运用 的艺术手法,写出了江 的特点。
9.本诗后六句是如何表现诗人的孤寂之情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学刘公干①体五首·其三
南北朝 鲍照②
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③。集君瑶台④上,飞舞两楹前。
兹晨自为美;当避艳阳天。艳阳桃李节,皎洁不成妍。
注释:
①刘公干:建安七子之一,与曹植齐名。②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出身贫贱,做过参军等官职。③龙山,即逴龙山,古代传说中北方的一座冰山。④瑶台,指巍峨而洁白的宫殿。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联写远在北方的雪被胡地寒风吹越龙山落到帝都,在瑶台聚集,在殿前飞舞,动静结合,笔意朴实。
B.在艳阳天里,桃李争妍斗胜,白雪没有容身之所。这里作者把“艳阳”和“桃李”作为白雪的对立面来写。
C.诗的前两联借景抒情,后两联直抒胸臆,层次井然,转折分明,寄寓了诗人深沉的情感。
D.全诗结构简括而严谨,没有铺排,十分凝练,虽是模仿前人,但在继承的基础上有发展。
11.这首诗以雪自喻,寄托了诗人的身世之遇和政治理想,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梧桐
(南北朝)沈约
秋还遽已落,春晓犹未荑。
微叶虽可贱,一剪或成珪。
夜坐
(宋)张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注:①周成王年幼继位,与胞弟叔虞玩耍时,把桐叶剪成了珪形,说“余以此封汝”;摄政王周公旦听说后提醒成王,要言出必行;成王于是履行诺言封叔虞于唐。
12.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咏梧桐》首句以一“遽” 字,写出了梧桐在秋天来临时树叶急速飘落的特点。
B.《夜坐》以“庭户无人”“月明”“清气”等意象,烘托出秋夜的寂静与清冷。
C.《咏梧桐》描写梧桐秋凋春发的场景,仅用寥寥数语,却能于平易简淡中见深意。
D.《夜坐》写景抒情,天然妙合,表现了诗人静夜独坐的见闻与感受,意境深远。
13.两首诗三、四句都写到了梧桐,但使用的手法与表达的情思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安江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同好①
沈约
眷言②访舟客,兹川信可珍。
洞澈随清浅,皎镜无冬春。
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
沧浪有时浊,清济涸无津。
岂若乘斯去,俯映石磷磷。
纷吾隔嚣滓③,宁假濯衣巾?
愿以潺湲水,沾君缨上尘。
[注]①本诗系南朝梁诗人沈约于离京外任东阳太守途中所作。②眷言:犹“蜷然”,回忆。③嚣滓:犹“嚣尘”,代指尘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兹川信可珍”句总起下文,极目想象中的新安江景色之美,给诗人带来极大的震撼。
B.接下来四句,具体描写新安江水清澈澄碧,水面明净如镜,倒影如画,游鱼栩栩如生。
C.七八两句分别用典,村托新安江水的清澈,引发诗人生出随流而去、远离尘俗的念头。
D.全诗风格犹如兴安江水一般,清新舒缓,质朴自然,用语精巧,音韵和谐,巧妙生动。
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
庾信①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
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注:①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
1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作前半篇写中夜操琴、书卷满床的情景,后半篇写白露明月、萤火漂流的秋色,构成凄清孤寂的意境。
B.“虽言”两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表达自己如今厌弃官场,像庄子般旷达闲适之情。
C.“残月”两句由“中夜”暗渡而来,对仗工整,表达出时光流逝但诗人却如故的悲哀之情。
D.“露泣”两句烘托出诗人凄凉哀伤、也象征着诗人往昔的功名之心已如萤火般破碎漂流。
17.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都使用了“琴”“书”两个意象,所抒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 竹
[南朝·梁]刘孝先
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①。
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②。
[注]①上宫琴:宫廷一流琴师弹奏的琴。②吐龙吟:竹笛声音嘹亮有如龙吟。葛洪《神仙传》记载了仙人壶公的竹杖变化为龙的故事,此处暗用此典。
1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两句,诗人用简洁语言描写了野竹的生长环境和高耸人云的挺拔雄姿。
B.诗人在第三句中笔锋一转,揭示野竹虽然气概凌云却不被欣赏的凄凉境遇。
C.五、六句中“耻”“羞”二字沉重且有分量,表现出竹子无人同情的抑郁伤感。
D.尾联暗用仙人壶公的典故,妥切无痕,包蕴深广,寄托了诗人的高远情致。
19.《咏竹》与《春日山中竹》都写山野之竹,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请简要分析两首诗所言之“志”有何不同。
数竿苍翠拟龙形,峭拔须教此地生。无限野花开不得,半山寒色与春争。(裴说《春日山中竹》)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送江兵曹、檀主簿、朱孝廉还上国诗①
[南朝·齐]谢 眺②
方舟泛春渚,携手趋上京。
安知慕归客,讵③忆山中情。
香风蕊上发,好鸟叶间鸣。
挥袂送君已,独此夜琴声。
[注]①江兵曹、檀主簿、朱孝廉均为诗人任宣城太守时的朋友;上国,京城建康(今江苏南京)。②谢朓:诗人作此诗时在宣城任太守,政治上的波折,使他渐生归隐之想。诗人虽是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但生于建康,长于建康。③讵:岂,表反问。
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开头两句写送别的环境、时间、描绘了一幅画面:春日洲渚,友人登舟,将返京城。
B.三、四两句写的是,谁理解“我”羡慕“归客”的真意,“我”怎会忘却山中的幽趣,表现了诗人的生活志趣。
C.七、八两句与一、二两句呼应,诗人觉得琴声最能契合、表达、消弭因送别而诱发的种种愁苦。
D.此诗写送别之景、叮咛之词、相知之深、别后之念,寄寓离别之苦、孤寂之感。
21.鉴赏此诗五、六两句。
22.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此诗表达的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有所思①
沈约
西征登陇首,东望不见家。
关树抽紫叶,塞草发青芽。
昆明②当欲满,蒲萄应作花。
垂泪对汉使,因书寄狭邪。
【注】①有所思:属乐府鼓吹曲辞。 ②昆明:指长安的昆明池,汉武帝时凿建,春池水满。③狭邪:窄街曲巷,代指在长安的住所。
2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征”表明抒情主人公的身份是征戍之人,前两句写他远征在外,登山东望而领起全篇。
B.第三、四句承接“东望不见家”的“望”字,写出征夫眼中所见的边塞春天的风光。
C.从句法结构上看,中间四句是两个对句,单从修辞的角度来说,本诗已具五言律诗雏形。
D.整首诗起承转合,章法严谨,情景相融,韵律和谐,是一首典型的思妇盼归之作。
24.本诗中间四句除对仗外,写景也颇具特色,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南朝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山曲
谢朓
天明开秀愕,澜光媚碧堤。
风荡飘莺乱,云行芳树低。
暮春春服美,游驾凌丹梯。
升峤既小鲁①,登峦且怅齐②。
王孙尚游衍,蕙草正萋萋③。
[注]①小鲁,语出《孟子·尽心》“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②怅齐,语出《晏子春秋·谏上》“齐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涛去此而死乎?”。③末二句化用淮南小山《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招隐士》极言深山老林环境险恶,招募隐士出山做官。尚,爱好。
2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句以“光”喻水,以“碧”写岸,“媚”字活画出“澜光”“碧堤”的生机。
B.三、四句写风使莺乱,行云被芳树吸引,写出了风的顽皮和云的多情。
C.五、六句由写景转叙游。“暮春”总括前四句写景,又暗示此时节正合登临游赏。
D.七、八句由叙游转抒情。诗人登山想到孔子和齐景公,感慨应该建功立业。
26.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新亭渚别范零陵云①
谢朓[南北朝]
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②
云去苍梧野,水还江汉流。
停骖我怅望,辍棹子夷犹。
广平听方籍,茂陵将见求。③
心事俱已矣,江上徒离忧。
①新亭:在今南京市南。零陵,南齐郡名,今湖南省零陵县北。②张乐:相传古时黄帝曾在洞庭奏《成池》之乐。潇湘:水名。娥皇、女英曾追随舜前往南方而死于湘水。③广平:指晋人郑袤做广平太守有政绩,为百姓所爱,临去,百姓恋慕涕泣。茂陵句:汉司马相如谢病居茂陵,武帝遣人往求其书,及至,已卒。
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四句写暮云去野,江水回流,既写去留两地之间美景,同时又回应前句,空间流转间牵带着情感慢慢流出。
B.五六两句一写诗人自己岸边立马,怅然若失,一写友人在江中放下船桨,犹豫不舍,场面描写具有画面感。
C.七八句分别用郑袤和司马相如的典故,前者表达对友人官途的祝福,后者则流露出对个人遭遇的伤感,情感深沉。
D.结尾两句写诗人怅然独立新亭,望着滔滔江水,对友人的万般“心事”此刻全都消散,以此凸显别离之痛的深刻。
28.有评论说:一般送别诗都是从此地遥想彼地,从现时憧憬将来,而此诗皆反其道而行之,结构奇特。请从“时空”角度分析本诗的结构特点以及情感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高斋视事①
[南北朝]谢朓
余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
暧暧江村见,离离海树出。
披衣就清盥,凭轩方秉笔。
列俎②归单味,连驾③止容膝。
空为大国忧,纷诡④谅非一⑤。
安得扫蓬径,锁吾愁与疾。
【注】①高斋:作者出任宣城太守时,曾于城关陵阳山顶建造一室,取名“高斋”视事:处理政务。②列俎:面前摆着许多美味佳肴。③连驾:指一间接着一间的房屋。④纷诡:指官场混乱。⑤非一:不一而足,难以治理。
2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头两句写远景寒雾消散,白日显露出来,“映”字写出了远处尚未消尽的白雪与青山相互映衬的景象。
B.三、四句写江边村落与树木隐约可见,其中“暧暧”与陶渊明“暧暧远人村”中的“暧暧”意思相同。
C.“披衣就清盥,凭轩方秉笔”,写诗人早起所做之事。“秉笔”指执笔批阅公文。可见谢脁在宣城勤于郡治。
D.全诗十二句,分写景、叙事、抒情三个层次。写景,景中见意;叙事,事中含情;抒情,抒写忧国忧民之情。
30.有人认为“锁吾愁与疾”中的“锁”字亦可用“销”字,你认为哪一个更好?请结合全诗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王中丞闻琴
[南朝齐]谢朓
凉风吹月露,圆景动清阴。蕙风入怀抱,闻君此夜琴。
萧瑟满林听,轻鸣响涧音。无为澹容与,蹉跎江海心。
【注】容与:徘徊,踌躇不进。
3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秋夜凉风月露,从视觉、听觉与触觉多角度渲染清凉感和宁静感。
B.第三句的“蕙风入怀”从嗅觉感受着眼,写出了诗人的愉悦感与陶醉感。
C.颈联侧面写“闻琴”,使人产生林泉幽胜的美好联想,写得极富画面美。
D.与《琵琶行》不同,此诗更多从虚处传神,着重渲染环境气氛和传达感受。
32.本诗境界可用一“清”字概括,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清”的表现。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梅花落①
【南朝】 鲍照②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
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
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注】①梅花落:汉乐府横吹曲名。②鲍照:南朝文人,家世贫贱,在宦途上饱受压抑。
3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
A.本诗的内容是赞梅,诗结构单纯,一、二两句直抒己见,第三句作为过渡,引出下文的申述,诗歌以强烈的个性,明快的语言,给读者以震撼。
B.“问君何独然?”这“问”的主语便是“杂树”。“杂树”将问题直逼到诗人面前,而接下来诗人的回答言辞爽直,绝无遮掩之态。
C.“念尔零落逐寒风”一句,诗人从对梅花的赞美转而对梅花凋落的惋惜,借以惋惜像梅花一样位卑志高、孤直不屈的人士。
D.这首诗虽是咏物,然其身世境遇、性格理想、志趣情怀无不熔铸其中,表现了诗人爱憎分明、刚正磊落的胸怀。
34.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拟行路难(共六)
鲍照(南北朝)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①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注】①蹀躞:小步走路或裹足不前的样子。
35.以下对这首诗判断错误的是( )
A.乐府诗 B.古体诗 C.杂言诗 D.叙事诗
3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情绪跌宕且曲折 B.记叙和抒情兼有 C.文词质朴且率直 D.对比和比喻并用
37.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本诗如何表达情感的。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临高台
谢脁
千里常思归,登台临绮翼。
才见孤鸟还,未辨连山极。
四面动清风,朝夜起寒色。
谁知倦游者,嗟此故乡忆。
3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登上高台,面对随风舞动的帘幔,不禁产生对遥远故乡的思念之情。
B.诗人极目远眺,一只孤独的飞鸟闯入视野,他的心绪也由此而产生波澜。
C.诗人努力看向故乡,连绵的群山却遮挡了视线,这让他的内心更加惆怅。
D.清晨未明,诗人登临山顶,面对着清冷的晨风和袭人的寒气,不忍离开。
39.有人说,读诗需要字字斟酌,词词品味。请尝试从末尾二句中的“谁知”、“倦游”、“嗟”、“故乡忆”四个词语中任选两个来分析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十五)
鲍照①
君不见柏梁台②,今日丘墟生草莱;
君不见阿房宫,寒云泽雉栖其中。
歌妓舞女今谁在?高坟垒垒满山隅。
长袖纷纷徒竞世,非我昔时千金躯。
随酒逐乐任意去,莫令含叹下黄垆③。
【注】①鲍照:南朝宋,家境贫困,年少时曾从事农耕,献诗言志被刘义庆擢为侍郎,后离开始兴王任永安令,接着刘劭谋反,他蒙受株连。仕途坎坷,几度沉浮。②柏梁台:汉武帝所建,非常豪华,武帝尝于其中宴请群臣,赋诗作乐。③黄垆:犹“黄泉”,地下深处。
4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柏梁台”“阿房宫”这两座建筑曾是秦皇、汉武富贵尊荣生活的突出表现,而今天都成了废墟,显得清冷、荒凉,与昔日的繁华适成鲜明的对照。
B.“长袖纷纷”表现“歌妓舞女”穷妍极态、争宠取怜,这里用了个“徒”,表示枉费心机,又用一个“我”字,借作者的口吻现身说法,很是冷峻。
C.长袖竞世,是一种情态百出、忘乎所以的形象,当不仅指那些宫人,还用来象征世上追逐名利的奔竞之徒。
D.最后诗人表达了要学会及时享乐,顺着心意去生活的感慨,不让自己在黄泉路上留有遗憾。
41.有人认为这首诗反映的情绪是消极的但又含有积极的内容。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同谢谘议咏铜雀台
谢朓【南北朝】
穗帷飘井干①,樽酒若平生。
郁郁西陵②树,讵闻歌吹声。
芳襟染泪迹,婵媛空复情。
玉座③犹寂寞,况乃妾身轻。
【注】①井干(hán):汉代楼台名,这里借指铜雀台。曹操临终让妾妓们住在铜雀台,早晚供食,要求她们每年初一和十五在其灵帐前奏乐唱歌。②西陵:曹操的葬地。③玉座:帝位,这里指曹操的灵位。
4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铜雀台上素白的灵帐,飘于西风中,摆酒设祭,场面隆重热烈庄严肃穆。
B.西陵墓地,树木葱茏;死者早已长眠于地下,却还在尽享这些丝竹之声。
C.本诗抒发诗人对于历史、人物的认识和感受,是对历史故事的艺术评判。
D.本诗叙写平白,蕴含却深刻丰富,辞章短小却给人韵味渺远、悠长之感。
43.有评论者认为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与苏轼《赤壁赋》中“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有相通之处,结合这首诗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拟行路难·其二
[南北朝]鲍照
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①,
千斫复万镂,上刻秦女②携手仙。
承君清夜之欢娱,列置帏里明烛前。
外发龙鳞之丹彩,内含麝芬之紫烟。
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
注:①金博山,香炉的名称,因炉盖形状像重叠的山形而得名。一般用铜器制作,称之为“金”。②秦女,即春秋时秦穆公的女儿弄玉,传说与丈夫双双骑凤升天而去。
4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路难”,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拟行路难”中的“拟”为“模仿、模拟”之意,是鲍照模仿原“行路难”的风格而作。
B.诗歌开头三句,首句总写香炉的产地、制作人、质料及形状,其余两句对香炉进行观察描写,上面刻的是历史人物弄玉和丈夫萧史的故事,意有所指。
C.“承君”以下四句,重点刻画香炉的内外之美。回想过去,自己和心上人两情欢洽,精巧的博山炉放置在床帏间,它那龙鳞般的篆纹在烛光照耀下焕发奇彩,一缕缕轻烟随风传送出沁人的香味。
D.该诗语言通俗自然,富于变化。采用避虚就实的手法,将凄艳的爱情故事写得惊心动魄,意蕴深长。
45.此诗是一首在构思上别出心裁的弃妇诗,请结合诗句说说它的构思之妙。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梅花落
[南朝]鲍照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
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①。
【注】①霜质:耐寒的品质。
4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偏为梅咨嗟”中的“咨嗟”,意思是赞许、感叹。庭院中有各种树木,而诗人独独赞赏的是梅花,其态度十分鲜明。
B.本诗第三句“问君何独然”运用了拟人修辞,写“梅”迷惑不解,询问诗人为何对自己情有独钟。
C.末两句以感慨作结,以杂树的有华无质突出梅的品质,表明了作者不愿顺随俗流的坚定不拔的志趣。
D.全诗采用杂言,音节顿挫激扬,构思新颖巧妙,借助对话、对比等手法,使诗作的深刻含意得到形象的体现。
47.诗中的“梅”和“杂树”各有什么象征意义?请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赠故人马子乔之六
〔南北朝〕鲍照
双剑①将离别,先在匣中鸣。
烟雨交将夕,从此遂分形。
雌沉吴江里,雄飞入楚城。
吴江深无底,楚阙有崇扃。
一为天地别,岂直限幽明。
神物终不隔,千祀倘②还并。
宝剑双蛟龙
〔唐〕李白
宝剑双蛟龙,雪花照芙蓉③。
精光射天地,电腾不可冲④。
一去别金匣,飞沉失相从。
风胡⑤殁已久,所以潜其锋。
吴水深万丈,楚山邈千重。
雌雄终不隔,神物会当逢。
[注]①双剑故事见《晋书·张华传》,雷焕看到斗牛之间常有紫气,断定是宝剑之精,后深掘地下四丈,得双剑。雷焕留一剑,另一送张华。雷焕死后,其子带剑行经延平津,剑忽然从腰间跳入水中,让人到水中去寻,不见剑,但见两条龙在水底。②倘:可能。③指剑舞动时,光如芙蓉初开。④冲,当。⑤风胡,古之善相剑者。
48.对上面两首诗(以下简称《赠故人》《宝剑》)的体裁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赠故人》是古体诗,《宝剑》是近体诗 B.《赠故人》《宝剑》都是古体诗
C.《赠故人》是近体诗,《宝剑》是古体诗 D.《赠故人》《宝剑》都是近体诗
49.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鲍诗先写分离情景,再写分别后难以重聚之痛,最后翻新出奇,突显友情之深。
B.鲍诗以物喻人,写分离苦情仍显刚健,高亢嘹亮,在六朝绮靡诗风中独树一帜。
C.李诗中宝剑宛如蛟龙飞腾,又如雪花映照芙蓉;剑光照射天地,快赶上闪电了。
D.李诗写善于识剑者风胡子亡毁,宝剑仿佛因此而潜藏锋芒,暗含知音不在之叹。
50.两首诗都写到了“双剑”,用意有何不同?请引用重点句子加以分析。
5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题目。
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①
谢脁
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②。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
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③。
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
虽无玄豹姿④,终隐南山雾。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离别金陵出任宣城太守之际。②骛:疾驰。③沧洲:隐士的居处。④玄豹:传说南山有玄豹,恐皮毛为雨雾所损,居洞中不去觅食;《列女传》载,陶答子妻借玄豹表达对丈夫为官“名誉不兴,家富三倍”的痛心。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路”二句写诗人离别金陵,乘舟逆江流而行,前往宣城任太守。
B.“旅思”二句,其中“摇摇”表现诗人首次转任的忐忑焦虑与赴任时的意兴阑珊。
C.“嚣尘”二句中的“兹”与“此”,其义均与诗人“之宣城”事相关。
D.此诗先景后情,结构完整;语言清淡质朴,情思丰富而又蕴藉。
(2)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歌前四句。
(3)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南北朝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别王宣城①
鲍照
发郢流楚思,涉淇兴卫情。
既逢青春盛,复值白苹生。
广望周千里,江郊蔼微明。
举爵自惆怅,歌管为谁清。
颍阴腾前藻,淮阳流昔声②。
树道慕高华,属路伫深馨。
【注】①此诗为诗人送别友人王僧达出为宣城太守时所作。②“颍阴”二句:西汉黄霸曾为颍川太守,治为天下第一;汲黯为淮阳太守,岁余,淮阳大治。前藻,指前人的诗文。
5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送别诗,虽有诗人依恋不舍的离情却并不低沉,饱含诗人对友人才能的坚定信心。
B.“既逢”以下四句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和环境,而“青春盛”还暗示了友人正值青春盛年。
C.“举爵自惆怅”借自己离别之际的惆怅,为下文写对友人的期待、勉励和祝福作铺垫。
D.本诗前六句为第一层,后六句为第二层,由实入虚,由景到情,层次清楚,结构严谨。
53.本诗是如何表现离别之情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拟行路难(其四)
[南北朝]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行路难(其一)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4.下列选项中有关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鲍照以水流四方比喻因出身而贵贱不同,反映了当时门阀制度的黑暗。
B.“行”“叹”“坐”,鲍诗用三个词描写诗人坐卧不宁、寝食难安的状态。
C.李白面对清酒珍馐无心进食,因为挂念着跋山涉水,去实现心中远大的理想。
D.李诗反复出现“行路难”,并提出路在何方的疑问,表现了诗人的彷徨和痛苦。
55.李诗从情感到技巧都对鲍诗有所借鉴,也有所创新,请简要分析。
5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按要求作答
送江兵曹、檀主簿、朱孝廉还上国①
南朝 谢朓
方舟泛春渚,携手趋上京。
安知慕归客,讵忆①山中情。
香风蕊上发,好鸟叶间鸣,
挥袂送君已,独此夜琴声。
①上国:即上京,当时的京都建康(今南京)。②讵(jù)忆:怎不回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开头两句写送别的环境、时间,描绘了一幅画面:春日洲渚,友人登舟,将返京城。
B.三、四两句写的是,“我”羡慕朋友们回到上京,希望自己也能和朋友们一样回朝廷任职。
C.七、八两句照应开头,写送别之后的情景,诗人独自弹琴,觉得琴声最能契合此时诗人心中的情绪。
D.此诗是一首送别诗,这首诗工笔淡抹,写景细致,意境极富韵味,体现了谢朓清新秀丽的诗歌风格。
(2)请结合诗句,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赏析这首诗歌。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游东田
【南朝】谢脁
戚戚苦无悰,携手共行乐。
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
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57.从体裁看,这是一首 诗。
58.下列对这首诗景物描写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诗中描绘了春末夏初的美景,构成一幅意境淡远而生机盎然的图画。
B.“远树”二句写远景:树木茂盛,树影朦胧,烟雾缭绕,云霭密布。
C.“鱼戏”二句写近景:鱼儿活泼,嫩荷婀娜,众鸟欢鸣,落英缤纷。
D.先用精细的工笔描绘阔大的背景,后用疏淡的白描点染精美的细节。
59.这首诗写出诗人感情怎样的变化?是如何表现这种变化的?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古意
【南北朝】王僧孺
青丝控燕马,紫艾饰吴刀。朝风吹锦带,落日映珠袍。
陆离关右客,照耀山西豪。虽非学诡遇①,终是任逢遭。
人生会有死,得处如鸿毛。宁能偶鸡鹜,寂寞隐蓬蒿。
【注】①诡遇:语出《孟子·滕王公下》,常用以指那种不守规矩、不讲原则、枉道从人、随意苟合的行为。
60.诗歌中“陆离关右客,照耀山西豪”两句用了 手法塑造游侠的形象,“宁能偶鸡鹜”中“鸡鹜”喻指 。
61.诗人通过“游侠”这一形象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关山月
徐陵【注】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备窗应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注】徐陵,南朝陈时期的著名诗人。
6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既写了时间和地点,也描绘了一幅莽莽苍苍的关山图景,寄寓了客子身在边地思念亲人的幽怨情怀。
B.羁旅中的客子与家乡高楼上的思妇在春末夏初之时,满怀伤离之情,两地情感同书,互相映衬,思念深重。
C.诗中描写星旗云阵的方式与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边地北风飞雪的方式虽不相同,却各尽其妙。
D.“关山月”是乐府旧题,常用以抒写征人思妇怨离伤别之情。本诗虽大体没有超出这一传统主题的范围,但蕴涵丰富,艺术个性鲜明。
63.有人认为,最后两句表达思妇盼归之情,也有人认为表达客子厌战之意,还有人认为表达夫妇充满矛盾的内心,你同意哪种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周参军
吴均【注】
日暮忧人起,倚户怅无欢。
水传洞庭远,风送雁门寒。
江南霜雪重,相如衣服单。
沈云隐乔树,细雨灭层峦。
且当对樽酒,朱弦永夜弹。
【注】吴均:南朝梁文学家,素有才名,然位仅下吏。
6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的“起”,是在烦恼滋扰下的举动;次句中的“倚户”,更见其无聊与无奈。
B.“水传”二句借水的远阔、风的凄寒营造出高旷肃杀之境,凸显了诗人惆怅的心绪。
C.“沈云”二句互文见义,以乔树隐、层峦灭暗喻诗人不为世所知,深深寄寓了他的不平之气。
D.全诗以忧怀开端,以饮酒抚琴作结,又兼寓情于景,语言古朴刚劲,情致清拔高远。
65.同为酬答诗,吴均的“且当对樽酒”与刘禹锡的“暂凭杯酒长精神”所含的情感、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按要求作答。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
庾信①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②
【注】①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位望通显”(《周书 庾信传》)。因而他既是被强迫,又是很受器重地留在了北方,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②《周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6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寻思”两句直抒胸臆,写到自己梦想着获得食邑万户的显赫爵位,夜半时分,却忽然愁从中来。这是在告诉我们,令诗人忧愁的原因就是为故国建功立业的失志之恸。
B.“虽言”两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虽然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无奈自己绝对不是那个庄周。通过反用典故,表明“愁”之无可消释。
C.“残月”两句使用比喻,道出在不同时间维度中的的“月”与“秋”,在诗人的感觉之中没有什么不同,突显出“愁”的深远弥漫。
D.“乐天”两句,诗人以无奈的自问结束全篇:顺应天道变化,接受命运安排,方能消愁解忧,可是自己何时才能做到呢?
67.赏析“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的修辞手法。
68.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都使用了“琴”“书”两个意象,所抒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同柳吴兴何山集送刘余杭
吴均
王孙重别离,置酒峰之畿。
逶迤川上草,参差涧里薇。
轻云纫远岫,细雨沐山衣。
檐端水禽息,窗上野萤飞。
君随绿波远,我逐清风归。
69.这首诗的体裁是 。
70.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的“王孙”犹言公子,此处泛指参加宴会的人。
B.用“涧里薇”表现送别之人地位卑微,使诗充满愁绪。
C.水禽栖檐,萤飞绕窗,环境清幽美好,似有依恋之态。
D.全诗在叙事、写景中寄托情意,意境淡远,耐人寻味。
71.赏析结尾两句诗人所表现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各题。
送沈记室夜别
范云①
桂水澄夜氛,楚山清晓云。
秋风两乡怨,秋月千里分。
寒枝宁共采,霜猿行独闻。
扪萝正意②我,折桂方思君。
【注】①范云,南北朝人,父范抗在郢府任职,范云随侍其侧,与记室参军沈约交好。②意,通“忆”。
7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以清丽之笔点明送行时静谧、安详的环境,渲染了送别场面的温馨。
B.颔联写出两地相思之怨愁,也以在千里之外共对皎洁的月亮点明二人心灵之相通。
C.颈联前句写寒枝不能共采,喻两人即将分别。后句以对别后寂寥旅程的想象表达离情。
D.尾联运用拟人,写扪萝正在思念我,折桂正在思念你,既表达离别之意,也暗含高洁之情。
73.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请指明并简要分析。
74.对下面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入若耶溪
(南北朝)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嗓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A.“艅艎何泛泛”, 写出了诗人乘一叶扁舟在清溪中随着微波荡行的情景,“何”字透露出诗人初入若耶溪时情不自禁的喜悦心情。
B.“阴霞生远岫”中的“生”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描写了云霞浮动之势,且似乎怀着无限情意缭绕在群山之间。
C.第五、六句从听觉的角度来写若耶溪的景致,“蝉躁”和“鸟鸣”反衬得山林愈发幽寂,看来王籍是一个很有艺术见地的诗人,他深谙动静之间的辩证关系。
D.最后两句,诗人用了间接抒情的方式,含蓄地流露出自己失意愁苦的心情。全诗以景起,以景结,显得和谐自然。
阅读下面这首南朝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题琴材①奉柳吴兴②
丘迟③
边山此嘉树,摇影出云垂。
清心有素体,直干无曲枝。
凡耳非所别,君子特见知。
不辞去根本,造膝仰光仪。
[注]①琴材:即“白桐”。②柳吴兴:吴兴(治所在今浙江湖州南)太守柳恽,此人立性贞素,早年即以妙善琴音而名闻遐迩,且又在丘迟的家乡当“父母官”。诗人从数百里外送给他一段琴材,并题了这首诗以相寄。③丘迟:南朝文学家,诗人写此诗时为永嘉太守。
7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一二句中的“摇影”二字让“嘉树”充满了生气,“出云垂”则描摹了桐树的披襟高耸之态。
B.诗歌三四句描写桐树的形和质,诗人写出其不凡之处,以示自己奉琴的诚意从而奉承柳恽。
C.五六句中诗人认为,用白桐制作的琴奏出的琴韵,非凡俗之辈能辨别,只有知音方可体味。
D.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手法,想象琴横置于柳恽膝头的场景,充满了对柳恽琴艺的赞赏之情。
76.有人评论“这首诗表面咏的是‘琴材’,实则是在为诗人自己画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班婕妤
陆机
婕妤去辞宠,淹留终不见。寄情在玉阶,托意惟团扇。
春苔暗阶除,秋草芜高殿。黄昏履綦绝,愁来空雨面。
玉阶怨
谢朓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注]两首诗均写宫怨,源自班婕妤的典故,班婕妤,西汉成帝的妃嫔,据载,她才貌双全,一度颇受成帝宠爱。后赵飞燕姐妹进宫,独擅帝宠,班婕妤自请退居长信官,服侍太后。因作赋与诗以自伤悼,成语“秋扇见捐”就出自她的《怨歌行》。
77.下列对于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诗起首二句概述了班婕妤始受宠爱,终被遗弃的不幸遭遇。
B.陆诗第三、四句描绘了班婕妤手持团扇、徘徊玉阶的形象,团扇象征着汉成帝与班婕妤之间美好的爱情。
C.谢诗首句中“殿”照应题名“玉阶”,交代宫中的特定环境。
D.“长夜缝罗衣”暗含着主人公希求获宠的幻想,也使人能想见她的寂寞愁闷。
78.后人评这两首诗时说陆诗“情浅语露”,谢诗“意致深婉”,请结合诗中的景物描写,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黄鹤矶
(南朝)鲍照①
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
临流断商弦,瞰川悲棹讴。
适郢无东辕,还夏②有西浮。
三崖隐丹磴,九派引沧流。
泪竹感湘别,弄珠怀汉游③。
岂伊药饵泰,得夺旅人忧。
[注]①鲍照,东海(今山东郯城一带)人,刘宋大明六年秋,他随刘子顼赴荆州任所,途中登黄鹤矶。②夏,指夏水。③传说郑交甫于汉皋台遇二女,二女佩两大珠,交甫求得其珠,不久珠与二女皆不见。
7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落”二句视听结合,写出一派肃杀萧条的暮秋景象,境界开阔而又苍凉。
B.“商”是五音之一,从语境看,“商弦”音调高亢而悲凉,很切合诗人的心境。
C.“适郢”二句以对偶的形式概括交代了随友赴任荆州的行程,语言十分精练。
D.诗人最后倾诉,尽管旅途中衣食无忧,但仍然无法消除心中之忧,情味深沉。
80.“泪竹感湘别,弄珠怀汉游”和“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在表达的情感、表达情感的方式和效果上各有怎样的不同 请简要概括。
答案:
1.A 2. 这两句可采莲人欲归了,可是荷丝缠绕着她的柔腕,菱角又牵拽着她的衣裙;②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莲情态美,构思十分巧妙,富有情韵;
③这两句是借物抒情,借写“荷丝”“菱角”来写采莲女的生活情态,表达作者对这种环境的喜爱和生活的向往。
【解析】1.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评价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项,“说明题材是咏物诗”说法有误,全诗通篇写景,用清丽浅显的语言,描绘采莲人泛舟湖上采摘莲蓬的图景,表现了诗人悠然闲适的情趣。诗歌虽然以“莲”贯通全篇,其重点却不是咏莲,而是写景抒情。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分析手法,要先知道题干的指向,然后回顾相关的技巧;而鉴赏作者的思想感情,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
尾联“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写采莲人欲归了,可是荷丝缠绕着她的柔腕,菱角又牵拽着她的衣裙。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荷丝和菱角当作人来写,好像在挽留着采莲女,让采莲女无法抽身,实际上是作者留恋这环境,拟人手法运用十分巧妙,全诗情韵顿生。
【注意】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抓住关键信息,答题语言要规范。
3.A 4.C 5.如:“带天澄迥碧,映日动浮光”,“带天”“迥”写出湖水一望无际,水天相连的广阔高远,“澄、碧”,写出天空和湖水的清澈碧蓝,相互映照。“动”“浮”,化静为动,写阳光照耀在湖面上,湖面上浮动着日光,一片波光粼粼,有动态美。色彩绚烂缤纷,碧绿的湖面和金色的阳光,相互映衬,画面感强,意境开阔。抒发了作者乘舟渡湖的喜悦闲适。
【解析】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文学常识类题目,需要考生熟记大纲规定的文学常识,平时注意分类整理记忆。我们知道,从体裁上讲,古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又分为绝句和律诗。古体诗的字数不定,有四言的、有五言的、有六言的、有七言的、也有杂言的;近体诗句有定字,流行的只有五言的和七言的两种,不得任意增减。
本诗根据字数可知是“五言诗”。
A项,左思的《咏史》是五言诗。
B项,王之涣的《凉州词》是七言绝句。
C项,柳永的《八声甘州》是词。
D项,杜甫的《登高》是七言律诗。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C项,“写出湖面上巨浪滔天”错误,“带天”一联着力描绘的是洞庭的碧波浩渺,而不是“巨浪滔天”。
故选C。
5.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指出手法,其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最后写出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作用,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诗人在开端两句即点明渡湖季节,以“满”字和“平”字勾勒出湖泊春水潋滟的全景。“沅水”以下四句不仅描写洞庭湖的水势,更糅入了与之相关的动人传说,使得诗的意蕴更加丰富,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沅水是湖南西部的一条江流,入洞庭,桃源县在其左岸。“桃花色”三字让人联想起陶渊明笔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因此“杜若香”使人想起蛾皇、女英溺于湘水的传说及屈原笔下的湘君、湘夫人;山有华阳洞,相传汉代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在此得道成仙;而巫峡则留有巫山神女的传说。因此此四句诗不仅写出自然风物,更使诗歌具有了一种迷奇神幻的色彩。表现出诗人面对自然美景,流露出欣喜之情。“带天”四句写洞庭湖的幽远之景:一叶扁舟,数只飞鸟,飞鸟越湖力怯,栖息在高高的桅杆之上,烟波浩渺的湖面,宽不可测,遥不可及,相形之下,大者愈见其大,小者愈见其小。于是诗人很自然地发出因旅途劳顿、世途艰险的感慨:“滔滔不可测,一苇讵能航?”这首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交错,色调明快,笔墨酣畅。
【注意】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6.B 7.①羁留异乡的寂寞孤独。“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写故国音信断绝后的孤苦状况,表达了诗人羁留异乡的寂寞孤独;②对故国的深切思念。“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写出作者身处异邦之地,听到胡笳与羌笛这些异邦之音,引起内心对故国的深切思念;③故国难归的悲痛与无奈。最后两句用“精卫填海”“青山断河”的典故表达自己明知回归故国希望渺茫,但依然存此执念,表达了故国难归的无奈与悲痛。
【解析】6.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的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项,五至八句并非“通过写作者妻子的思念,来强化作者内心无法消解的悲苦”,也没有“从对面着笔”,而是承接屈原开创的“香草美人”的比喻传统,以女子自喻,写自己因思念故国故君而腰身消减,泪水长流,以致因悲伤过度而红颜过早衰老。
故选B。
7.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此类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诗歌前两句“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写他身留西魏,盼望着祖国来的音信和使者,但音信早已断绝,也不见祖国的使者到来。三四句“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写他在北方整天听到的尽是胡笳、羌笛吹奏出的歌曲,只能使作者落泪断肠。五至八句“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以闺中思妇喻指自己思念祖国故乡感情的强烈。由于思念祖国和家乡,纤细的腰身更加消瘦了;由于别离祖国而悲伤流泪,以致哭坏了眼睛;这种充满离恨的心情,是永远不会停止的,使得自己更快地衰老了。这些内容都表达了诗人羁留异乡的寂寞孤独和对故国的深切思念,以及故国难归的悲痛与无奈。最后两句“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哀叹自己南归没有希望。前一句用精卫衔木填海的典故,说南归就像精卫填平东海那样没有实现的可能。后一句用《水经注·河水》中记载的神话传说,说南归就像让华、岳两山复合阻断黄河一样,永远无法实现,委婉的表达了故国难归的无奈与悲痛。
【注意】分析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的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前提条件。其次分析要细致,延伸要具体。要紧扣原诗的内容,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要脱离原诗泛泛而谈。还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解剖,避免架空分析。
8.以动写静(反村) 平稳(意思接近即可) 9.①借景抒情。通过对傍晚时分暮烟、飞鸟等景物的描写,表现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惆怅。②反衬。以鸟的归家,反衬诗人自己不得不暂宿异乡,无法归家的孤单;以远远近近的“成鼓”和“樟讴”之声,反衬诗人境况的冷清。③用典。最后两句,用屈原“夕宿辰阳”之典,表现诗人旅途的曲折险难,流露出内心的孤苦。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掌握常用的艺术手法,首先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艺术手法的。最后阐明此种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
本诗的首联写到傍晚时江面风平浪静。“岸回知舳转,解缆觉船浮”是说看见岸的转动,才知道船在转舵,解开缆绳,才知道船是浮在水上。运用“回”“转”“解”“浮”这些动词,以动衬静,更能说明江流的平稳。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掌握常用的表达技巧,,首先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最后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这六句是写泊舟的所见、所闻。“暮烟”、“夕鸟”,这些景象引起他居人之安煦,夕鸟归飞的联想,让他倍感孤单。“隔山闻戍鼓,傍浦喧棹讴”中“戍鼓”、“棹讴”,是他听到的声响,显得很热闹。但这是“隔山”、“傍浦”传来,距离非近,又显得他这里很是清冷了。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现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惆怅。同时,又运用反衬的手法,夕鸟归巢,来反衬诗人自己不得不暂宿异乡,无法归家的孤单,以远远近近的“成鼓”和“樟讴”之声,反衬诗人境况的冷清。“辰阳宿”出自屈原《涉江》“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屈原诗从行旅角度看,是写水道萦回,船行难进,从心情来说,是写放逐中的抑郁、悲愤。这里运用典故,表现诗人旅途的曲折险难,流露出内心的孤苦。
10.C 11.①诗人写雪虽皎洁却来自遥远的荒漠,写出了自己高尚纯洁却出身微贱;②诗人以“艳阳”和“桃李”与雪对比,表达了诗人不媚权贵的思想。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C项,“诗的前两联借景抒情,后两联直抒胸臆,层次井然,转折分明,寄寓了诗人深沉的情感”说法错误,由诗歌后两联“兹晨自为美;当避艳阳天。艳阳桃李节,皎洁不成妍”可知,然而洁白的雪啊,在春天的阳光下也无处躲避。春天本是桃李争研斗艳之时,哪有冰清玉洁的白雪容身之处呢?后两联诗人以雪自喻,寄托了诗人的身世之遇和政治理想。可见,选项中“后两联直抒胸臆”应为借景抒情。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这首诗以雪自喻,寄托了诗人的身世之遇和政治理想,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题目明确提出,借助“以雪自喻”这一手法,分析诗人的情感。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分析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
第一,理解“以雪自喻”这一手法。“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集君瑶台上,飞舞两楹前”,胡地寒风裹挟着北方的瑞雪吹越龙山,落到帝都。皑皑的白雪静静地落积在高台之上,风吹过后,雪花在殿前空中飘动飞舞。诗人以雪自喻,雪洁白晶莹,正象征人品的高尚纯洁。
第二,分析诗人“以雪自喻”抒发的情感。前两联,北国多雪,本属自然现象;但作者为什么要写它从阴寒幽僻的朔漠吹到帝王的殿堂之上呢?这就隐寓着作者本人的身世之感。鲍照出身于微贱的寒门,想在朝廷上占一席之地是很不容易的;正如雪虽皎洁却来自遥远的荒漠,不可能轻易进入帝王所居之地,可见,以雪自喻,寄寓着诗人的身世之感。后两联,“兹晨自为美;当避艳阳天。艳阳桃李节,皎洁不成妍”,春日一旦来临,在艳阳天气里,只允许桃李争妍斗胜;而这时的雪,纵使高洁得一无尘滓,也没有容身之地了。作者把“艳阳天”“艳阳桃李”当作高洁白雪的对立面,于是这明媚春光、桃李缤纷的场景一下子便成为名利场中趋炎附势的象征,使读者在强烈的对比下竟对绚丽妍美的“艳阳天”产生了庸俗尘下之感。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写法,显出豪门权贵的炙手可热,也自然体会到寒士阶层命运的可悲和身世的凄凉。可见,诗人以雪自喻,以“艳阳”和“桃李”与雪对比,表达了诗人不媚权贵的思想。
【注意】综合解读诗歌,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12.C 13.①《咏梧桐》三、四句“微叶虽可贱,一剪或成珪”采用了用典的手法。诗人用周成王剪桐叶封叔虞的典故,抒发了自己目前虽然困顿,但依旧乐观积极,对未来充满希望,期盼机遇来临,成就一番功业的愿望。②《夜坐》三、四句“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用梧桐残叶“不甘衰谢”这一人的心态来写迎风尚能发出声响,书写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胸怀与抱负。
【解析】12.本题考查综合理解分析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掌握关键信息,最后通过排除法,选出正确选项。
C项,“《咏梧桐》描写梧桐秋凋春发的场景”说法错误。《咏梧桐》中,“秋还遽已落,春晓犹未荑”一句,“荑”指植物初生的叶芽,这里用作动词,指发芽。这两句是说梧桐秋天急速凋落,初春还没有长出嫩芽。因此“秋凋春发”理解不正确。
故选C。
13.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时,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的作用。此题可结合诗歌的注释,抓住关键词,通过联想来体会其表达的情感。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时,要关注诗歌中的“情语”,这些关键词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二要关注诗歌中的“景语”,景物的特征和意境特点与情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三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分析诗歌情感要结合全诗,逐联分析,才不会遗漏要点。
本题中,《咏梧桐》三、四句“微叶虽可贱,一剪或成珪”是说梧桐叶虽然微不足道,平凡无奇,但是也有“一剪成珪”的机会。这是采用了用典的手法。结合注释,可知诗人用周成王年幼继位,把桐叶剪成了珪形,说“余以此封汝”的典故,表达了虽然自己目前就像“虽可贱”的梧桐叶一样境况困顿,但依旧乐观积极,对未来充满希望,期盼机遇来临,成就一番功业的愿望。《夜坐》中三、四句“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是说梧桐不甘心就这样在清冷寂静的秋夜里默默凋零,残存的树叶依然在秋风的摧残下傲然挺立,飒飒有声。这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人的性状赋予自然物,用梧桐残叶迎风尚能发出声响,来抒发诗人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胸怀与抱负。
14.A 15.①极力描写了新安江的美景,表达诗人对新安江清澈明净的喜爱赞美之情。②表现自己远离喧嚣尘世的自在欣喜,言语之间颇有些“复得返自然”的庆幸之感,表达了诗人洁身自好、不同流俗的襟怀。③劝诫在京朋友切勿贪恋名利,而要保持高洁的品行。
【解析】14.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项,曲解文意,“想象中的新安江景色之美”错,诗人在离京外任东阳太守途中,身临新安江,所写皆为实景,并非想象。
故选A。
1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这首诗详细描写了新安江的美景,赞美了新安江的清澈,表达了诗人洁身自好、不同流俗的襟怀,同时劝诫在京友人,希望朋友能像自己一样保持澄澈的内心。
“洞澈随清浅,皎镜无冬春”,开头两句写诗人泛舟新安江,看到新安江风景如此优美,不禁发出“兹川信可珍”的感叹。
“洞澈随清浅,皎镜无冬春。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沧浪有时浊,清济涸无津”,六句着重描写新安江清澈的特点。第三句中“洞澈”一词直接点出新安江的特点一至清;第四句运用比喻修辞,凸显新安江的清澈明净;第五、六句分别运用典故,以沧浪之水有时会浑浊和清澈的济水已经干涸,反衬出新安江水的清澈不浊、源远流长。
“岂若乘斯去,俯映石磷磷。纷吾隔嚣滓,宁假濯衣巾”,这四句抒发感怀:看到如此清澈的江水,诗人不禁想顺流而去,自由自在地徜徉其间。“纷吾”二句以反问句的形式表现自己远离喧嚣尘世的自在欣喜,言语之间颇有些“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庆幸之感。
“愿以潺漫水,沾君缨上尘”,最后两句是诗人对京中朋友的寄语,劝诫朋友切勿贪恋名利,要保持品行的高洁。这既是诗人心志的表露,也是对朋友的关切。
【注意】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分析景物的色彩倾向,一般来说景物的色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是相辅相承的,暖色调和积极向上有关,冷色调和哀愁有关。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⑦关注体现情感的重要词语。古代诗人特别注重关键词,并以此作为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的核心。如“残、缺、断、愁”等词语常与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孤寂有关。
16.B 17.本诗中的“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是说中夜生起愁思,于是弹琴读书。幽幽琴声响遍屋里,诉说着无边无际的愁,满床书卷翻遍,愁思难解。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无法解脱的深广复杂的愁苦、忧思之情。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乐琴书以消忧” 是说弹琴读书能获得快乐而消除忧愁,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摆脱忧愁缠绕的官场生活,回归田园的快乐之情。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等能力。
B项,“像庄子般旷达闲适之情”错误,从诗中来看,“虽言”两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其中“虽言”“定自”两个词是重点,虽然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无奈自己绝对不是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是非、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这两句应是通过反用典故,表明“愁”之无可消释,而非“像庄子般旷达闲适之情”。
故选B。
17.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分别找出两首诗中“琴”和“书”所在的句子,再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等分析抒发的情感的不同。庾信的这首诗,前两句是说自己当年曾经想为梁朝建功立业,但自从被扣留之后,功业无成,年复一年,忧愁不已。紧接着写“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夜半静谧无声,却有抚琴之音,幽幽琴声诉说着作者无边无际的愁,这是借琴消忧。一个“遍”字,看似写琴声满屋,充斥着整个屋子,实际却在写作者的愁已遍屋了。举目望去,书卷满床,却无睡觉之意,有可能说明作者因愁而无眠,只能看书消愁了,此愁之深之大,可知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意思是跟亲人们谈谈知心话使“我”快乐,弹琴读书能使“我”消除忧愁,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明显是不同的。
18.C 19.刘诗通过描写竹身居荒野、节节高耸向上等特点,赋予竹不事权贵、愿为知音者用的品性,借此表达自己虽怀才不遇但不肯趋附权贵依旧坚贞自守的高洁情怀,以及渴望得遇明主有所作为的理想。
裴说《春日山中竹》塑造了峭拔苍翠、生命力强的山中竹的形象,表达了无论在何种处境中都要顽强奋发的精神追求。
【分析】1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表现出竹子无人同情的抑郁伤感”错,五、六句的意思是“耻于染上湘妃的泪迹,羞于制作上宫的宫琴。”野竹自道既耻于作贵人缠绵情感的寄托之物,更不屑于充当权贵娱乐的工具,只愿怀抱坚贞之志。
故选C。
19.本题考查古代诗歌对比鉴赏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该题,应当结合诗句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以及作者的身世生平和诗歌的写作背景考虑。本题要求分析比较“志”的不同之处。通过分析可知,两首诗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竹的描写和叙述,来寄托作者志向、情趣或理想。
《咏竹》通过“荒野外”“耸百寻”,描写竹子身居荒野、高耸向上、外直中空等特点,借“耻染”“羞入”赋予竹子不慕奢华、不媚俗、高洁、坚贞、追求理想的品性,此竹不愿承载妃子之泪,也不愿做上宫佳人所奏之琴,却惟愿寄身荒野,做一支隐士口下的长笛,诗人通过对竹子富有特征的描写,将竹人格化,赋予竹人的品性,表达了作者不愿俯就权贵,而乐为知音所用的心迹。
《春日山中竹》通过“拟龙形”写出了竹子的苍翠碧绿,犹如龙腾一般,“峭拔须教此地生”写出竹子恶劣的生长环境,以展现它顽强的生命力。以“野花开不得”衬托竹子的坚韧,以竹在“寒色”中“与春争”写出竹子的刚强勇敢。诗人借竹子不畏霜雪传达了奋发向上的精神,无论处于什么环境中都要顽强。
20.D 21.①以嗅觉写出山中生活的清新,以听觉写山中生活的静谧,表现出自得其乐的心情。②蕊上清香随清风吹送,叶间好鸟鸣唱悠扬,以乐境衬哀,突出别情。③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中生活的清新与静谧,表现出自得其乐、闲适的心情。 22.送别之情,寄寓闲适恬淡的隐退情趣。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D项,“此诗写送别之景、叮咛之词、相知之深、别后之念,寄寓离别之苦、孤寂之感”错误。此诗并无“叮咛之词,相知之深”。
故选D。
2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诗句的内容及其手法的鉴赏能力。
“香风蕊上发,好鸟叶间鸣”诗人写到蕊上清香随清风吹送,叶间好鸟鸣唱悠扬。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香风”对“好鸟”,“蕊上”对“叶间”,“发”对“鸣”,写出了山中生活的清新与静谧,表现出山中生活自得其乐、闲适的心情;运用多种感官,写嗅觉闻到花香,写出了山中生活的清新,听觉听到鸟鸣,同时以动衬静,以“鸟鸣”衬托出山中生活的静谧,寄寓闲适恬淡的隐退情趣;诗人以“香风蕊上发,好鸟叶间鸣” 蕊上清香随清风吹送,叶间好鸟鸣唱悠扬的乐境衬托哀情,以山中生活的清新与静谧来衬托出离愁别绪。
2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鉴赏能力。
本诗开头两句“方舟泛春渚,携手趋上京”写送别的环境、时间、描绘了一幅画面:春日洲渚,友人登舟,将返京城。三、四两句“安知慕归客,讵忆山中情”写的是,谁理解“我”羡慕“归客”的真意,“我”怎会忘却山中的幽趣,表现了送别之情,以及诗人的生活志趣。五、六“香风蕊上发,好鸟叶间鸣”诗人写到蕊上清香随清风吹送,叶间好鸟鸣唱悠扬。突出了山中生活的清新与静谧,表现出自得其乐、闲适的心情,寄寓闲适恬淡的隐退情趣。七、八两句“挥袂送君已,独此夜琴声”与一、二两句呼应,诗人觉得琴声最能契合、表达、消弭因送别而诱发的种种愁苦,突出离别之情。
23.D 24.①虚实结合:既写征夫眼中所见的边塞春景,也写征夫想象中故乡的景色;②情景交融:景中含情,虚实相生,看似写景,实则是思乡之情;③以乐景衬哀情:以春天之景衬思乡之情,引发情感共鸣。
【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D项,“……是一首典型的思妇盼归之作。是一首典型的思妇盼归之作”错误。由“西征登陇首,东望不见家”可知,这是一首边塞征人思乡之作,为边塞诗。
故选D。
2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以及其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颔联“关树抽紫叶,塞草发青芽”承接“望”字,东望不见故乡,见到的只是边塞风光:草木发芽抽叶,意味着时序变换,春到人间,“紫叶”“青芽”色彩新美。边地风物变换触动征人的乡思。颈联“昆明当欲满,蒲萄应作花”想象此时故乡的景象:春天到来,冰雪融化,故乡当是春池水满,最是景色宜人;故乡的葡萄应该也已开花,那葡萄花开的庭院里,居住着自己思念的亲人,景中含情,虚实相生。既有颔联眼前边塞春景,又有想象中故乡的景色,虚实结合;春天之景和思乡之情形成强烈反差,以乐景衬哀情。
25.D 26.谢朓在此反用其意,是说:山景风光如此美好,士子正好来此隐居恣意游赏。《招隐士》极言深山老林环境险恶,招募隐士出山做官。末两句,不悦于官,羡慕归隐之意溢于言表。
【解析】25.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项,“感慨应该建功立业”错。春秋时期,孔子登上东山,眼底的鲁国变得很渺小了,再登上泰山时,觉得整个天下都变得渺小了。在孔子之前,齐国景公游牛山,看到山北面自己的齐国时,流着眼泪说:人生短暂,光阴就这样流逝了。其实,诗人并非只是思古,而是借古抒怀:孔子是旷古唯一的贤圣,他登上高山,能把天下国家看得微不足道;景公是大国的君主,他登上高山也会产生人生短暂之感。言外之音是,我辈为什么还要竞奔于功名利禄之途,而不珍惜这短暂的人生和大好时光呢?可见这两句用典是想表达:人生短暂,要珍惜大好的时光。
故选D。
26.本题考查理解诗句的含意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要注意理解含义和含意的区别,“含义”代表的是诗句的意思,而“含意”除了要解释诗句的意思,同时还要把握诗歌的情感。
“王孙尚游衍,蕙草正萋萋”的含义为“山景风光如此美好,士子正好来此隐居恣意游赏”。该句化用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语意作结。而根据注释可知《招隐士》极言深山老林环境险恶,招募隐士出山做官。《招隐士》以强烈的主观感彩,采用夸张、渲染的手法,极写深山荒谷的幽险和虎啸猿悲的凄厉,造成怵目惊心的艺术境界,成功地表达了渴望隐者早日归还的急切心情。而谢脁在此反用其意,是表达“山景风光如此美好,士子正好来此隐居恣意游赏”。采用了化用典故的方式来表达自己不喜欢仕途,而羡慕归隐之意。
27.D 28.作者在时空上安排了一大逆转:时间上,从古代写起,再慢慢收束回到与友人送别之时;地域上,从友人将往之地写起,再悄悄拉拢过来,顺流一直到离别之此地。这样由远及近、由景入情,抒发怀友之思和惜别之情,表现出诗人构思上的精巧和诗篇结构上的独造。
【解析】27.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对友人的万般‘心事’此刻全都消散,以此凸显别离之痛的深刻”错误。万般“心事”有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也有对自己遭遇的伤感,比较丰富。
故选D。
2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结构特点和情感表达效果的能力。
一般说来,送别诗都是从此地遥想彼地,从现时憧憬将来;而谢朓此诗,率皆反其道而行之。他在时空的安排上设置了一个超乎寻常的大逆转:时间,从往古的黄帝奏乐、二妃南行写起——先将时间倒退回去,然后再慢慢收束回来,一直写到与友人送别之现时;地域,从范云将在之地洞庭潇湘(实指零陵)写起——先将地域推宕开去,然后再悄悄拉拢过来,由江汉之水,顺流直下,一直写到离别之此地。在此基础之上,再由物境而入心境,将诗笔深入到心灵深处,抒发怀友之思和惜别之情,描绘失意之志和失落之感。这样一条由远及近、由景入情的线索,蜿蜒络绎于诗的始终,表现出诗人构思上的精巧和诗篇结构上的戛戛独造。
29.A 30.“锁”字更好。远离官场、隐居山林,虽能带给作者精神愉悦,但官场纷乱,忧愁只能被暂时锁住、封存,无法彻底消除。“锁”字化抽象为形象,生动表现出诗人为国忧虑的深重,无力改变现实的无奈以及出世入仕的矛盾心理。
“销”字更好。诗歌最后两句写以远离官场、归隐山林的选择来消除心中的忧愁和身体的疾痛,这与开篇的雪映青山、江村美景形成呼应,体现出山水自然对诗人的巨大吸引力和精神抚慰作用。与“安得”一起,强化了对归隐的渴望之情。
【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开头两句写远景”错,“余雪映青山”是远景,“寒雾开白日”写眼前之景。 “余雪映着青山,寒雾使白日开”,这其实是倒装。按自然规律应该是“寒雾开白日”,然后才是“余雪映青山”。如果寒雾漫天,白日未开,是看不到余雪,更看不到青山的。
故选A。
3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这是诗歌的炼字题,题目给出两个版本的用字,分析哪一个字更好,具有开放性。解答时首先亮明观点,然后结合诗歌的意境、思想情感等分析即可。
如认为“锁”字更好,那么“安得扫蓬径,锁吾愁与疾”的意思是归隐生活能让自己轻松与愉悦,但却只能暂时锁住我内心的忧愁,无法根除。诗人内心为国家深深地忧虑。“锁”字化抽象为形象,生动地展现出诗人深沉的忧国之情以及归隐与为官的矛盾心理。
如认为“销”字更好,那么“安得扫蓬径,销吾愁与疾”的意思是要想“销吾”这“愁与疾”,只有放弃这荣华富贵的官,而去归隐山林了。这与开篇的写景形成呼应,诗人因欣赏到山水自然美景,精神得到抚慰,强化了作者对归隐的渴望之情。
31.C 32.①“闻琴”的环境气氛清凉、清静(或清幽)。秋夜凉风吹拂,露水滴沥有声,一轮圆月高悬中天,投下皎洁的清光,散发着蕙风清香,渲染了清凉感和宁静感。
②琴声清雅,如林风涧音极富清韵(或如涧水轻鸣,发出琮琮作晌的清韵)。
③隐居意兴是清逸的。琴声使人增加隐逸之想,诗人告诫自己不要再容与迟延,以致耽误了归隐江海的时间。
【分析】3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侧面写‘闻琴’”理解错误,颈联是正面写“闻琴”,琴声如秋风之萧瑟,满林传遍其飒飒秋声;又如涧水轻鸣,发出琮琮作晌的清韵。诗人着重传达琴声所给予自己的主观印象和它的神韵意境。
故选C。
3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
开头两句写凉夜景物。时届秋令,入夜凉风吹拂,枝头暗凝的露水滴沥有声,一轮圆月高悬中天,投下皎洁的清光。两句写秋夜凉风月露,着意渲染清凉感和宁静感。“吹”、“动”两个动词,是描写动态的,却以动衬静,更显出了秋夜的静谧。也只有在这种宁静的环境中,才能听到月光下露水的轻微滴沥之声。这两句不仅写出对秋夜凉风月露的视觉、听觉与触觉感受,而且透出心理上的清润与宁静。
第三句进一步写到秋夜中弥漫的香气。蕙是香草,蕙风实即首句所谓凉风,此处不从触觉而从嗅觉感受着眼,故说“蕙风”。不说蕙风吹送芬芳,而说“入怀抱”,不仅把蕙风写得极有灵性与感情,仿佛知道诗人有听琴的雅兴,而多情地投入怀抱,而且写出了诗人那种愉悦感与陶醉感,给人以神清气爽之感。
第四句方才正面点题:“闻君此夜”。由于前三句已经从不同角度将秋夜的清凉、静谧、芬芳描绘得极富诱惑力,有未闻琴而心先谐适、陶醉之感,因此这句只轻轻一点,就能使人对如此良夜闻琴产生美好的联想,达到以不写写之的效果。
五六两句,正面写“闻琴”。全篇中写琴声的只有这两句,如一味着力刻画,反而难以尽致传神。诗人采取虚涵的笔法,着重传达琴声所给予自己的主观印象和它的神韵意境,说琴声如秋风之萧瑟,满林传遍其飒飒秋声;又如涧水轻鸣,发出琮琮作响的清韵。这里将摹声、造境与传神结合起来,不仅使人对琴声的萧瑟清雅有真切的感受,而且由此产生林泉幽胜的美好联想,写得极富画面美、音乐美和诗歌意境美。由“林”“涧”又自然引出下文。
最后两句是“闻琴”引起的感慨,也是全篇的归结。闻琴环境清幽,琴声清雅,诗人意兴清逸。如此的景色,如此的琴乐,顿时让诗人神远心驰,大发感慨:不要再犹豫与拖延了,赶快隐居吧,否则便会消磨了清逸的意兴,错失了归隐的良机。
总之,全诗境界,可用一“清”字概括。“闻琴”的客观环境气氛是清凉、清静,散发着蕙风清香的,琴声是如林风涧音,极富清韵的;所引起的又是清逸的隐居意兴。全篇便在这“清”的境界中达到和谐的统一。
33.C 34.①本诗运用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写梅花霜中开花、露中作实的秉性来体现诗人的自我形象,表现了自己不同于世俗的高洁追求。
②本诗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将杂树的怯寒零落与梅花的不畏寒冷对比,衬托出梅花傲霜的美质,表达了诗人对梅花坚贞品性的赞美之情。
③本诗运用比拟手法,杂树不服气的质询“问君何独然”,然后诗人爽快回答了爱憎的缘由,回答了自己“偏为梅咨嗟”的原因,一问一答,构思巧妙,更足以体现诗人赞梅花抑杂树的磊落胸怀。
【解析】3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对梅花凋落的惋惜”错误。诗题为“梅花落”并不是实意的梅花凋落,“梅花落”是汉乐府曲名。“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三句实则在写杂树,是说杂树只能在春风中摇曳,在春日下盛开,有的虽然也能在霜中开花,却又随寒风零落而没有耐寒的品质。
故选C。
3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表现手法,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托物言志(象征)。诗的起句开门见山:“中庭多杂树,偏为梅咨嗟。”这里的“杂树”和“梅”含有象征意义。杂树,“亦指世间悠悠者流”,即一般无节操的士大夫;庭院中有各种树木,而人最赞赏的是梅花。“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梅花能在寒霜中开花,在寒露中结果实。作者通过写梅花霜中开花、露中作实的秉性来体现诗人的自我形象,表现了自己不同于世俗的高洁追求。
对比(衬托)。诗人与杂树的对话。“问君何独然?”这句是假托杂树的问话:“你为什么单单赞赏梅花呢?”诗人答道,“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念其”之“其”,谓梅花;“念尔”之“尔”,谓杂树。全句意为,因梅花不畏严寒,能在霜中开花,露中结实;而杂树只能在春风中摇曳,在春日下盛开,有的虽然也能在霜中开花,却又随寒风零落而没有耐寒的品质。在此,诗人将杂树拟人,并将它与梅花放在一起,用对比的方式加以描绘、说明,通过对耐寒梅花的赞美,批判了杂树的软弱动摇,表达了诗人对梅花坚贞品性的赞美之情。
比拟。杂树“问君何独然?”运用拟人的修辞,杂树以人的口吻,然后诗人作答。一问一答,构思巧妙,把大自然中司空见惯的树和花人格化,借助于对话表达诗人赞梅花抑杂树的磊落胸怀。
35.D 36.D 37.直抒胸臆,前四句直接刻画愤激的神态,集中写自己仕宦生涯中倍受摧抑的悲愤心情,诗篇终了用“孤且直”三个字,点明了像作者一类的志士才人坎坷凛冽、抱恨终身的社会根源;
间接抒情,中间六句写与亲人朝夕团聚,共叙天伦之乐之景,但闲居家园是不得已的做法,不符合作者一贯企求伸展抱负的本意,这实际是近乎绝望的抗争与哀叹,是对时世不公道揭发、控诉。
【解析】35.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古乐府道路六曲之一,所以本首是乐府诗;本诗属于古体诗,每句字数不同,不是四句也不是八句,且押韵不讲究,应属于古体诗和杂言诗;本诗有叙述生活画面,但重在抒情,所以不能归为叙事诗。
故选D。
3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对比和比喻并用”说法错误,诗歌中仅用了比喻,没有对比。在“安能蹀躞垂羽翼”中说大丈夫怎么能像蝴蝶六足落地时一样垂下翅膀,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文中并没有对比这一手法的使用。
故选D。
3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抒情技巧的能力。
第一:诗歌前四句从“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这样三个紧相连结的行为动作中,犹如巨石投江,轰地激起百丈波澜,刻画了作者愤激的神态,充分展示了自己仕宦生涯中倍受摧抑的愤懑不平和悲愤心情。接着便叙说愤激的内容,从“蹀躞”、“垂羽翼”的形象化比喻中,表明了自己在重重束缚下有志难伸、有怀难展的处境;
结尾“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用“孤且直”三个字,具体点明了像作者一类的志士才人坎坷凛冽、抱恨终身的社会根源。所谓“孤”,就是指的“孤门细族”(亦称“寒门庶族”),这是跟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世家大族”相对讲的一个社会阶层。六朝门阀制度盛行,世族垄断政权,寒门士子很少有仕进升迁的机会。鲍照出身孤寒,又以“直”道相标榜,自然为世所不容了。所以此句是他经历打击之后近乎绝望的抗争与哀叹之音,这些都是直接抒发情感的语句。
第二:诗歌中间六句铺写了家庭日常生活的场景,“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写的是诗人在床前与孩子玩耍,看着妻子在织布机前织布,这是一幅温馨动人的场景,展现的是一种天伦之乐。但看似温馨的场面中却充满了辛酸与无奈。本诗中从“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一句可知诗人心情是苦闷的,闲居家园是怀才不遇的无奈之举,他的心情并未豁然。因此这几句实际是间接表达了自己人生不如意、不得志的苦闷,有志难伸。诗人是因壮志不得伸,才选择过这样的生活,这样的天伦之乐,这样的温馨场面更加显得他处境的悲哀。因此这几句属于间接抒情。
38.D 39.①“谁知”写出作者心情能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有口难言;
②“倦游”写出诗人“游”走于权贵之门以求官职,长久以来却官卑职微的疲“倦”;
③“嗟”字,似把胸中万般辛酸倾盆倒出,悲慨郁结之气远达于高台四野;
④“故乡忆”照应开头的“思归”主旨,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解析】3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D.“清晨未明,诗人登临山顶,面对着清冷的晨风和袭人的寒气,不忍离开”错误,诗人早晨即来登台,辨认故乡所在,一直辨认至夜晚。暮色降临,清风四起,寒气砭人,诗人不见故乡而不愿离台而去。诗人登上高台,不是“山顶”;是傍晚时的风,不是“晨风”。
故选D。
3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尾联“谁知倦游者,嗟此故乡忆”意思是:又有谁知道倦于奔走求官之人呢!感叹这些故乡的回忆。
“谁知”是说没有人了解自己奔走求官的疲倦的心情,能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有口难言。
诗人早期凭借自己的文学才华,奔走“游”历于萧齐权贵之门,以谋求官职。然而直至当时,还仅是一名官卑职微的地方王的文学侍从。他自然感到极度的疲“倦”。
“嗟”是感叹的语气,把胸中的疲倦辛酸倾盆倒出,悲慨郁结之气远达于高台四野。
“故乡忆”照应开头“千里常思归”的“思归”,全诗从“思归”起,到“故乡忆”结,首尾照应,结构严谨。明写“思归”之情,实写“倦游”之意。
40.B 41.消极:“君不见”两句写出了过往富贵繁华终将逝去、又由“歌妓舞女”“长袖纷纷”影射世人竞世的徒劳,最后得出人生虚幻,及时行乐的结论。积极:他出身孤贱、遭遇坎坷,被压抑的人生深含着对权势名利的占有者、“长袖竞世”的厌恶和愤恨,看似消极的言辞实则有着积极的人生态度。
【解析】4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借作者的口吻现身说法”分析错误。这里用的“我”字,是借宫女的口吻,不是作者的口吻。
故选B。
4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关于消极的内容方面,本诗所描写的内容几乎都是消极的,如“君不见柏梁台,今日丘墟生草莱;君不见阿房宫,寒云泽雉栖其中”,这两句通过对“柏梁台”“阿房宫”两处著名建筑的昔盛今衰,表现出过往富贵繁华终将逝去,即使是帝王将相也不可避免。而“歌妓舞女今谁在?高坟垒垒满山隅。长袖纷纷徒竞世,非我昔时千金躯”两句,则是通过“歌妓舞女”“长袖纷纷”的描写,指出美貌的短暂以及世人竞世的徒劳。最后一句“随酒逐乐任意去,莫令含叹下黄垆”,则是得出人生虚幻,及时行乐的结论。所以整首诗的内容上都表现出消极的思想情绪。
但如果联系作者的出身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则能从作者的消极思想中体会出积极的方面。当时的社会以出身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以门阀决定一个人的仕途,而作者出身孤贱、遭遇坎坷,才华得不到发挥,个人的理想受到压抑。所以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在诗中看似消极的内容中,深含着对权势名利的占有者、“长袖竞世”的厌恶和愤恨,诗中表现出作者以一种不合作的姿态来对待社会,看似消极的言辞实则有着积极的人生态度。
42.B 43.①本诗先写了铜雀台祭奠的隆重,再写西陵墓地的荒芜,感叹曹操的身后寂寞,为写妾妓们的寂寞张本。
②盖世英主尚不免身后寂寞之事,更何况地位低下的妾妓,但诗歌未停留在这种寂寞和感伤上,而是上升为一种对人生的感喟和反思。
③《赤壁赋》中苏轼感叹曹操虽为一代雄主,却也淹没在历史长河中,更何况是“渔樵江渚”的普通人,表达对人生短暂的叹喟,两首作品所表达地情感有相通之处。
【解析】4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却还在尽享这些丝竹之声”理解错误。“讵闻歌吹声”一句中“讵”是“岂”之意,死者长眠地下,不能复闻丝竹之声。
故选B。
4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苏轼《赤壁赋》中“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的意思是: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此处苏轼感叹曹操虽为一代雄主,却也淹没在历史长河中,更何况是“渔樵江渚”的普通人,表达对人生短暂的叹喟。表达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
而本诗中,“穗帷飘井干,樽酒若平生”一句中,意思是铜雀台上飘着灵帐,就像死者活着一样供给他酒食。写出了曹操死后铜雀台祭奠的隆重。接着,作者笔锋一转,“郁郁西陵树,讵闻歌吹声”,西陵墓地的树木都长得很茂盛了,墓主哪里还能听到妄伎唱歌奏乐的声音呢?一个“讵”写出了现实的残酷,即使是曹操留下了遗照,要求妾妓们在他的祭日要在他的灵前为他歌舞,但他已听不到了。此处写西陵墓地的荒芜,感叹曹操的身后寂寞。接下来“芳襟染泪迹,婵媛空复情。玉座犹寂寞,况乃妾身轻”几句,写出了妾妓们的寂寞与凄凉。“玉座犹寂寞,况乃妾身轻”揭示出盖世英主尚不免身后寂寞之事,更何况地位低下的妾妓?作者此处已经超越寂寞和感伤之上,而是上升为一种对人生的感喟和反思。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王侯将相又能如何?所以此处作者表达出人生短暂的无奈和感叹。
所以,两部作品都提到曹操,都表达出对人生短暂的无奈与喟叹,这是两首作品所表达地情感的相同之处。
44.D 45.①从取材上看,区别于传统的弃妇诗歌,该诗借“金博山”写女主人公昔日甜蜜的爱情和被弃后孤苦的生活。②从情感上看,前几句极写金博山的构造和欢乐场面,情深意浓;结尾处却“一朝异”终成弃妇,无限痛苦。情感对比强烈,文势陡急,震撼人心。③从结构上看,详略鲜明。前7句铺排(答详写、大量篇幅或笔墨皆可),结尾2句略写,详略鲜明。
【解析】4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避虚就实”“惊心动魄”错误。根据诗歌内容可知前七句主要写了女主人回忆和丈夫往昔的快乐生活,是虚写,详写;结尾两句实写如今被丈夫抛弃的现实是略写,所以应为“避实就虚”。而诗歌内容并不是“惊心动魄”,而是“平淡自然”。
故选D。
4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诗歌艺术构思技巧的能力。
根据诗歌内容,此题可从诗的取材、情感、结构上分析作答。
从取材上看,根据诗句“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千斫复万镂,上刻秦女携手仙”,可知这首诗是借“金博山”写女主人公的生活,“承君清夜之欢娱,列

图片资源预览

2024高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南北朝诗人作品专题练习合集 学案(含解析)

2024高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南北朝诗人作品专题练习合集 学案(含解析)

2024高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南北朝诗人作品专题练习合集 学案(含解析)

2024高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南北朝诗人作品专题练习合集 学案(含解析)

2024高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南北朝诗人作品专题练习合集 学案(含解析)

阅读全文
下载本文

相关文章

江西省赣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信息技术试题(无答案)

2024-07-04
江西省赣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信息技术试题(无答案)

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6月月考理科综合试题(含答案)

2024-07-04
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6月月考理科综合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聊城市临清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检测生物试题(PDF版无答案)

2024-07-04
山东省聊城市临清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检测生物试题(PDF版无答案)

云南省昆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地理试题(PDF版无答案)

2024-07-04
云南省昆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地理试题(PDF版无答案)

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

2024-07-04
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

湖南省五市十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2024-07-04
湖南省五市十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热门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故不积跬步,。(荀...

2024-01-23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故不积跬步,。(荀...

电商专业是学什么的 就业前景怎么样

2024-04-19
电商专业是学什么的 就业前景怎么样

2024数学类吃香前景好的专业有什么 专业报考热度进入前10怎么回事

2024-06-20
2024数学类吃香前景好的专业有什么 专业报考热度进入前10怎么回事

和林金石诗 其三原文、翻译和赏析

2023-11-07
和林金石诗 其三原文、翻译和赏析

2落花生 教学设计

2024-05-11
2落花生 教学设计

2024中外合作办学哪个学校办的好一点好就业

2024-06-29
2024中外合作办学哪个学校办的好一点好就业

听谭师弹琴原文、翻译和赏析

2023-11-07
听谭师弹琴原文、翻译和赏析

饯别李仲正府推二首 其一原文、翻译和赏析

2023-11-07
饯别李仲正府推二首 其一原文、翻译和赏析

以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为韵集古十四绝为户部白玢郎中题画 其六原文、翻译和赏析

2023-11-07
以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为韵集古十四绝为户部白玢郎中题画 其六原文、翻译和赏析

红楼梦绝句题词为菽园孝廉作 其二原文、翻译和赏析

2023-11-07
红楼梦绝句题词为菽园孝廉作 其二原文、翻译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