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考宝(xuekaobao.com)友情提示:html格式不完整,如有需要请根据文末提示下载并进行二次校对Word文档。
2023—2024年下学期高二历史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目前所知“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何尊铭文“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国),自兹乂(治理)民。”《诗经 大雅》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左传》则多见把“中国”与“四夷”“蛮夷”“戎”对举的记载。据此可知,“中国”观念( )
A.西周初年开始形成 B.加强了中原统治力量
C.产生源于文化认同 D.基本内涵得到了拓展
2.西周时期,教民敬神事君的传统思想中,民生来就是神和君的从属物。春秋时期,有人认为民是神之主,先民而后神。这一变化( )
A.带有一定的人文主义色彩
B.受到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
C.体现早期唯物思想的萌发
D.表明君主集权思想的弱化
3.如图是摄于洛阳“天子驾六”博物馆的“周代列鼎列簋制度一览表”。材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贵族阶层生活奢侈腐化
B.以血缘关系维系政治等级
C.贵族层层接受分封食禄
D.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等级森严
4.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还收录了“青蒿方”,用法极为简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计,尽服之。”青蒿方用于治疗( )
A.天花 B.鼠疫 C.疟疾 D.伤寨
5.出现于尧舜时代的“象刑”,是指对于轻罪之人,不伤害其肉体,而是在其衣物上描绘特殊的图案以示惩戒。发展至商代,每逢新年伊始,官吏们往往将刑罚的场面描绘成画悬挂于城门楼上,以警示过往行人。这反映了( )
A.传统艺术已经出现 B.绘画承载政治意涵
C.先秦政治宽刑重民 D.艺术助力封建统治
6.据史载,“至正嘉时,湛甘泉、王阳明诸先生出,而书院生徒乃遍天下。盖讲学于斯为灿漫矣。……迄于隆万,此时天下几无日不讲学,无人不讲学。”明朝时江南地区讲学会的日益兴盛反映了( )
A.科举文化的发达 B.士大夫旨趣的转移
C.社会结构的变动 D.西方传教士的东来
7.《华阳国志》卷三《蜀志》记载:“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这描述的是( )
A.白渠 B.都江堰 C.漕渠 D.郑国渠
8.罗马人认为:一个民族无论去何处,总携带它自己的法律。对此,罗马帝国做出的反应是( )
A.在帝国内推行罗马公民法
B.设置专门法庭审理案件
C.完全吸收其他民族的法律
D.制定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
9.如图是20世纪初某报截图,它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
A.出版业的发展 B.广告业的进步
C.婚姻礼俗之变迁 D.世界文明之演进
10.古语有云:“欲灭其国,先灭其史”。这里的“史”是指( )
A.历史事实和重史传统 B.历史解释和史料取舍
C.历史理解和史学观念 D.历史文本和国史教育
11.今天我党大力倡导“以德治国”,对此,我们可以继承发扬儒家学说中的( )
A.有教无类思想
B.“和为贵”和“仁”的思想
C.农本思想
D.民为贵,君为轻思想
12.西欧封建社会早期,具有骑士身份的贵族极具日耳曼军人的野蛮、残暴特征。进入封建社会盛期,贵族文明意识提高,大量骑士文学作品,特别是亚瑟王及其圆桌骑士的英雄事迹,大力弘扬优秀骑士的行为准则。这一变化( )
A.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B.根源于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
C.冲击了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
D.凸显了文化嬗变的选择困境
13.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初发起了改订新约运动。当时,有学者认为:“我国航权之被侵害,成为不平等条约之一部,故谋航权之收回,自须充实国力,求不平等条约全部之废除。如果单就航权一项交涉,决难有济。”由此可见,改订新约运动( )
A.虽有成效但难获实质性突破
B.成功收回了中国的航运主权
C.否认了不平等条约的合法性
D.反映出国家较强的实力基础
14.18世纪以前,英国非沿海地带的百姓很难吃到新鲜的鱼。进入19世纪后,蒸汽火车的速度让鱼的价格便宜下来,土豆成为英国重要的廉价主食之一,两者结合的炸鱼薯条迅速成为英国最受欢迎的大众美食。这反映了英国( )
A.社会购买能力持续降低
B.原料供应决定市场价格
C.交通发展影响饮食结构
D.交通工程建设领先世界
15.从19世纪以来,中国很多城市逐渐形成给排水管网,使得城内原有河道与水环境迅速退化及至消失。新式马路、铁路、轨道交通、电线等各类近代设施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代中国城市的变化反映了( )
A.“城市病”的急剧恶化
B.城市发展受近代工业化影响
C.列强侵略推动城市化发展
D.近代城市化进程迅速的发展
16.城市化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其衡量指标多种多样,目前最常用的一种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影响这一时期城市化率发展的原因有可能是( )
若干重要年份中国城市人口数及城市化率统计表
年份 全国总人口数(万人) 城市人口数(万人) 城市化率(%)
1901 42645 4173 9.8
1920 44715 4742 10.6
①列强资本输出的客观刺激
②西方列强忙于一战
③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推动
④国民政府基本统一了全国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4分)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
﹣﹣摘编自《历史学家茶座》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年份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农业总产值 461 510 535 575 610
材料三:浙江省温州地区三个重要年份的农业生产发展状况
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比上年 增长率 财政收入 (亿元) 比上年 增长率 社会消费售 总额(亿元) 比上年 增长率
1979 7.78 14.12% 1.35 66.0% 6.30 42.5%
1993 44.53 8.7% 18.68 54.4% 92.51 36.3%
﹣﹣摘自《中共浙江省温州历史大事记(1949年5月﹣﹣1994年12月)》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自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经济结构出现了哪些变动?
(2)据材料二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上两个重要年份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背景。
18.(12分)[二战前拉美的日本移民]
材料一 1899年4月,第一批日本移民共790人来到秘鲁著名港口卡亚俄,随后便被安排到各大甘蔗种植园中。1923年秘鲁废除契约移民前,共有80批、12452名日本移民根据日本政府颁布的《契约移民协定》来到秘鲁。1923年后,依靠亲属、同乡链条关系被邀请到秘鲁成为日本向秘鲁等拉美国家移民的主要方式。到1940年,共有约50000名日裔生活在秘鲁,其中的87%集中在利马、卡亚俄等大都市及其附近地区,他们多从事商业及其他服务业。珍珠港事件后,日本向秘鲁的移民基本停止。二战前,秘鲁共有50所日裔学校,这些学校分散在利马及其他日裔聚居地。这些学校基本上根据日本的教育模式进行管理和授课,课程的重点放在对日语、日本历史及地理的学习上,主要是为学生们将来回日本继续接受初中教育作准备。此外,日裔父母还非常注重向孩子们传授日本的礼仪风俗,在生活中也会遵守日本的节假日规定和举行各种日本仪式。
材料二 99%的日本移民都是缺乏教育的贫苦农民。贫困使他们不得不出走他乡。他们认为,真正的“日本人”生活在国内,被迫离开的失败者,都是被祖国抛弃的人,社会将他们遗弃,是为了让留下的人过得更好。受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大多数旅居海外的日本人拥有在海外取得经济上的成就,重回祖国获得接纳和认可的夙愿。自日本开关以来,日本政府从未对拉美日裔的生活袖手旁观,在拉美的日本移民普遍对母国有很强的依赖心理和民族感情。加之日本文化与拉美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二战前拉美日裔对融入当地社会相当消极,这种状态引起当地社会的不满,致使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拉美社会排日情绪高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兆华、祝曙光《试论制约拉美日裔同化与融合的心理因素——以二战前巴西和秘鲁日裔为例》
(1)根据材料,概括二战前日本向秘鲁移民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前日本移民难以被拉美社会同化的原因。
19.(14分)材料:建国初期,各种传染疾病肆虐,卫生防疫条件落后。面对恶劣的卫生状况和经济形势,1949年,中央宣布成立卫生部;次年,卫生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卫生会议,会上专门论述了“团结和改造中西医”的问题,一直以来轻视排斥中医的现象仍未得到解决。1954年10月,《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贯彻对待中医的正确政策的社论》,为中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年,卫生部设立中医司。随后,各省(自治区)、地(市)级卫生部门先后设立了中医处、中医科,承担中医医疗预防、中西医结合诊疗等职责;到1958年,中央发布了《中医师暂行条例》和《中医诊所管理暂行条例》等一系列法令法规;1960年间,中医医院数量增加到330所,中医学徒达8万多人;中央在各地组织大批中医工作者整理、总结、研究古典医籍和老中医的经验;并成立了中国药材公司,统一经营中药材。
——摘编自中央文献编辑室《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发展中医事业述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扶持中医事业发展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新中国大力发展中医事业的意义。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方人物形象比起西方器物更能直观、多维度地反映一定时期中国人看待西方的态度和价值取向。下表内容为20世纪初期部分作品中所反映的西方人物形象。
书名 作者 对西方人物的态度
《新中国未来记》 梁启超 视西方硕学鸿儒为中国人学习的典范重点,通过对西方名人的崇尚和敬仰之情,寄托了作者本人的政治理想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吴趼人 对于西方人物基本上还原本来面目居多
《孽海花》 曾朴 对于西方人物形象的描写呈现英雄的倾向
《黄绣球》 颐琐 采用仰视的角度书写小说中的西方人物形象,以西方女杰为视点
——摘编自邹小娟《1900年代中国小说中的西方形象》
注:材料出处中的“1900年代”应写为“20世纪初”,为尊重原文,此处不做改动。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D
2.A
3.D
4.C
5.B
6.C
7.B
8.D
9.D
10.B
11.B
12.B
13.A
14.C
15.B
16.C
17.(1)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运动兴起,洋务企业兴办;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出现;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外商企业建立。(答出其中三点)
(2)发展迅速。农业改造、农业合作社的出现。
(3)政策背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阶段。
18.(1)特点:持续时间长;人数较多;由政府主导转为民间主导;分布较为集中;就业形式较灵活。
(2)原因:拉美主流社会对外来劳工的排斥;日本移民的经济基础和文化自卑感;日本政府对拉美日裔的关注和帮扶;日本移民家庭重视子女的母国传统文化教育。
19.(1)措施:设立机构,颁布法令;制定正确的中医药发展政策;打破界限,中央与地方协同推进;增强中医药科研力量;注重培养中医药人才;重视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总结。
(2)意义:利于防治传染病,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政策和法律保障;利于医疗的规范;进一步促进中医学的科学化、现代化;利于增强文化自信。
20.示例现象:20世纪初,中国作家对西方人物侧重正面描写。
阐述:19世纪末甲午战争中国的溃败,标志着“洋务运动”失败,这打击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迫使国人对“自我”进行正确的审视和反思,此时,中国人对西方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船坚炮利”,还对优越的西方社会制度有较为深入的思考和透彻的分析。西方以其优越的政治制度和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吸引着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西方社会的发展模式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提供了努力的方向。在此背景下,知识分子阶层在思想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提出向西方学习,建立平等自由的民族国家,这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文化取向,因此,他们对西方国家形象的描述也趋于理性。
结论:民族危机的加深促使知识分子的思想发生变化,20世纪初中国作家描写西方的正面形象,有利于国人客观和辩证地对待西方文化,实现救亡图存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