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学考宝 作者:佚名

《季氏将伐颛臾》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1、  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季氏将伐颛臾》是苏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中第一篇课文,被列在“我有一个梦想”单元“经世济民”版块。它的位置决定了它的重要作用。其次,这篇课文体现了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因此,也具有极高的文学鉴赏价值。

2、  关于本文的先导性知识。

(1)  介绍先秦诸子基本情况:包括生平事迹、后人评价、观点主张,代表作品。

(2)  介绍文中季氏、孔子、冉有、子路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

(3)  介绍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4)  介绍本文的时代背景。

3、  布置预习作业:

(1)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2)  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翻译课文,要求做到一一对应的直译,把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留待上课质疑。

4、  教学目标:

(1)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2)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3)  通过分析“仁”在这篇文章中的具体体现,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

(4)分析文中冉有、孔子的语言特点。

5、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翻译全文、理解内容、指导背诵、分析人物语言特点。

6、  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的“仁”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二、  教法分析

本篇课文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文章,年代久远,学生学起来难度较大。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扫清字词障碍,认真朗读课文,借助先导性知识,理解文中人物的关系,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

课上主要以学生的质疑为主,在一种师生共同探究的氛围中完成本课的教学工作。

三、 

学法指导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会学生自学文言文是文言文教学的最终归宿。在本节课中,老师力图教会学生怎样质疑难点字句、怎样背诵文言文、怎样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四、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

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大屏幕上显示一段文字,见教师语),“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摘自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的宣言。”请同学们注意这则宣言,这句话是一个外国人说的,一个外国人为什么如此崇拜中国的孔夫子?孔子的智慧到底是什么?所有问题的答案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板书:仁)。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请大家借助这篇课文进一步理解孔子的“仁”(板书:《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2、  检查朗读

文言文的朗读有三条标准,即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出感情。下面,我请三个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的三个段落,请其他同学听他们的读音、听他们的句读、听他们读的是否有感情。

找三个同学朗读课文,之后难点句子请会读的学生带着读,之后,自读全文,之后女生读一二两段,男生读第三段,之后,男女生一起读。

3、  检查译文

检查译文主要采用学生质疑的方式,凡是学生能回答的全部采用学生回答,学生答不出来的教师点拨。文言文翻译凡是能采用直译的一定采用直译,这一条作为师生的共识提出来。

这节课,预设学生的主要问题有:

(1)“无乃而是过与?”中的“是”怎样理解?

(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怎样对译,分别是什么句式?

(3)注解15中的译文选择第一个还是第二个?(第一个为直译,第二个为意译)

(4)“既来之,则安之”与现代汉语中的“既来之,则安之”意思一样吗?

(5)第三段中“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中的“盖”,字典上有八个解释,能排除①②③④⑧,剩下的⑤⑥⑦到底应该选哪个?

在学生没有问题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寡”指东西少,“和无寡”中的“寡”指人少,而字典上只解释说“少”,请问,“寡”到底指什么?

质疑结束后,分别找三个同学分别翻译课文的三段,再订正译文中的错误。

最后,教师要求学生整理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现象,特殊句式等文言文重点知识。

4、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每段内容采用教师先提问内容要点,再按要点提示进行背诵的方式进行。

第一段,本段写了几个内容,孔子反对攻伐的理由是什么?(介绍背景:伐颛臾,冉季向孔子禀告消息:有事于颛臾,孔子反对攻伐的理由: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不可伐),且在邦域之中(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第二段,冉有的托词是什么,孔子引用那些话,引用那些比喻反驳冉有?(冉有的托词是: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孔子引用周任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引用盲人的比喻,引用管理物品的比喻进行反驳。)

第三段,冉有道出讨伐颛臾的真正理由是什么?孔子又是怎样反驳冉有的?(讨伐颛臾的真正理由是: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先批判冉有找托词,再提出自己的治国安邦的原则,然后批评冉有违背了自己的这些原则,最后,指出季氏之忧,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分析完每段的内容要点后,按照屏幕上的提示指导背诵。最后,再按照教师给出的三字词语背诵全文。(词语见下)

伐颛臾——见孔子——尔是过——东蒙主——邦域中——社稷臣——夫子欲——周任言——尔言过——谁之过——近于费——子孙忧——君子疾——丘也闻——不患寡——不患贫——修文德——由与求——不能来——不能守——动干戈——季孙忧——在萧墙

之后,教师检查背诵:指名背与齐背交互进行。

最后指出:背诵课文,方法很多,例如:朱熹曰:“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读几遍,自然上口,便久远不忘。”对于每一位同学,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在背诵课文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交流,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背诵方法。

5、  分析课文中“仁”的具体体现

提问:课文中哪里能体现出孔子的”仁”的政治思想?

归纳总结:反对攻打颛臾,说明孔子反对武力(板书:反对武力)。

引周任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引用两个比喻,说明孔子提倡做事要尽职尽则、忠于职守,要自知、自醒。(板书:尽职尽则、忠于职守、自知、自醒)。

批评冉有强词夺理,说明孔子提倡为人真诚(板书:为人真诚)。

提出自己的政治观点,说明,孔子提倡以国家为重(板书:以国为重)。

结尾指出季氏之忧在萧墙,说明孔子提倡要有忧患意识(板书:忧患意识)

6、  分析文中冉有、孔子的语言特点,设置情境,进行口语训练

归纳总结:冉有三句话闪烁其辞,观点含糊,应该读出这种感觉。

孔子三次直呼其名“求”,次次各有特点。四次反问句式犹如急风暴雨,劈面打来,使得冉有理屈词穷,毫无招架之力。第三段义正词严的批评冉有态度不端正,批评冉有季路违背了自己的治国之道,慷慨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

现场找三个学生模拟当时的对话场面,用现代汉语演绎这场对话情景。

7、归纳总结

结合板书设计归纳孔子的智慧具体表现在哪里?

“仁”:反对武力;尽职尽责、忠于职守;为人真诚、以国为重;忧患意识

“慧”:先破后立,破中有立;

正反两方面: 比喻、类比、反诘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学目的:

(1)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2)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3)  通过分析“仁”在这篇文章中的具体体现,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

(4)  分析文中冉有、孔子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翻译全文、理解内容、指导背诵、分析人物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孔子的“仁”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请同学们看屏幕(屏幕上显示一段文字,见教师语),“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摘自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的宣言。”请同学们注意这则宣言,这句话是一个外国人说的,一个外国人如此崇拜中国的孔夫子到底为什么?孔子的智慧到底是什么?所有问题的答案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板书:仁)。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请大家借助这篇课文进一步理解孔子的“仁”(板书:《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二、初步感知:

文言文的朗读有三条标准,即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出感情。下面,我请三个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的三个段落,请其他同学听他们的读音、听他们的句读、听他们读的是否有感情。

找三个同学朗读课文,之后难点句子请会读的学生带着读,之后,自读全文,之后女生读一二两段,男生读第三段,之后,男女生一起读。

三、文本解读:

1、解决翻译

学生将之前翻译时的难点进行提问。这节课,预设学生的主要问题有:

(1)“无乃而是过与?”中的“是”怎样理解?

(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怎样对译,分别是什么句式?

(3)注解15中的译文选择第一个还是第二个?(第一个为直译,第二个为意译)

(4)“既来之,则安之”与现代汉语中的“既来之,则安之”意思一样吗?

(5)第三段中“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中的“盖”,字典上有八个解释,能排除①②③④⑧,剩下的⑤⑥⑦到底应该选哪个?

在学生没有问题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寡”指东西少,“和无寡”中的“寡”指人少,而字典上只解释说“少”,请问,“寡”到底指什么?

质疑结束后,分别找三个同学分别翻译课文的三段,再订正译文中的错误。

最后,教师要求学生整理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现象,特殊句式等文言文重点知识。

2、内容分析

(1)第一段,本段写了几个内容,孔子反对攻伐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介绍背景;伐颛臾,冉季向孔子禀告消息;有事于颛臾,孔子反对攻伐的理由;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不可伐),且在邦域之中(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2)第二段,冉有的托词是什么,孔子引用那些话,引用那些比喻反驳冉有? 

明确:冉有的托词是: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孔子引用周任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引用盲人的比喻,引用管理物品的比喻进行反驳。

(3)第三段,冉有道出讨伐颛臾的真正理由是什么?孔子又是怎样反驳冉有的? 

明确:讨伐颛臾的真正理由是: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先批判冉有找托词,再提出自己的治国安邦的原则,然后批评冉有违背了自己的这些原则,最后,指出季氏之忧,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3、背诵指导

分析完每段的内容要点后,按照屏幕上的提示指导背诵。最后,再按照教师给出的三字词语背诵全文。(词语见下)

伐颛臾――见孔子――尔是过――东蒙主――邦域中――社稷臣――夫子欲――周任言――尔言过――谁之过――近于费――子孙忧――君子疾――丘也闻――不患寡――不患贫――修文德――由与求――不能来――不能守――动干戈――季孙忧――在萧墙

同时指出:背诵课文,方法很多,例如:朱熹曰:“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读几遍,自然上口,便久远不忘。”对于每一位同学,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在背诵课文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交流,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背诵方法。

4、分析课文中“仁”的具体体现

提问:课文中哪里能体现出孔子的”仁”的政治思想?

归纳总结:反对攻打颛臾,说明孔子反对武力(板书:反对武力)。

引周任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引用两个比喻,说明孔子提倡做事要尽职尽则、忠于职守,要自知、自醒。(板书:尽职尽则、忠于职守、自知、自醒)。

批评冉有强词夺理,说明孔子提倡为人真诚(板书:为人真诚)。

提出自己的政治观点,说明,孔子提倡以国家为重(板书:以国为重)。

结尾指出季氏之忧在萧墙,说明孔子提倡要有忧患意识(板书:忧患意识)

5、分析文中冉有、孔子的语言特点,设置情境,进行口语训练

归纳总结:冉有三句话闪烁其辞,观点含糊,应该读出这种感觉。

孔子三次直呼其名“求”,次次各有特点。四次反问句式犹如急风暴雨,劈面打来,使得冉有理屈词穷,毫无招架之力。第三段义正词严的批评冉有态度不端正,批评冉有季路违背了自己的治国之道,慷慨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

现场找三个学生模拟当时的对话场面,用现代汉语演绎这场对话情景。

三、总结:

“仁”:反对武力;尽职尽责、忠于职守;为人真诚、以国为重;忧患意识

“慧”:先破后立,破中有立; 正反两方面:比喻、类比、反诘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掌握文言字词、句式等知识,能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学习文言文。

②能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并作出评价。

2.过程与方法:讲练结合,诵读,小组探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子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及反对战争、维护统治秩序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文言知识的落实,难点是学生对孔子政治主张的理解与评价。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媒体】多媒体平台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必修二第四单元已经学习了文言文(1),对于高中文言文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学生应该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掌握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及其他的文言现象。

课前学生利用《学案》进行预习,应该能初步掌握文言字词等基础知识,但文意理解,孔子政治主张等涉及背景的知识,还需要老师指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孔子的“三怒”导入。(我们在学了《论语选读》第一、第二单元,知道了孔子待人处事的态度是“温良恭俭让”,称呼学生也叫“求也”“回也”。然而孔子也会发怒,在记载中,孔子发过三次怒。)

一怒:(出示投影)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①也!于予与②何诛③?”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注释】①圬(wū):指泥工抹墙的工具,也作动词用,指把墙面抹平。②与:语气词,同“欤”,下文“于予与改是”中的“与”同义。③诛:责 备。

【译文】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粪土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又说:“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

可见学生睡觉,老师批评是天经地义的。

二怒:(出示投影)

求也为季氏宰,无能改于其德,而赋粟倍他日。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译文】“冉求当了季氏的家臣,不能改变季氏的德行,征收田赋反而比过去增加一倍。孔子说:‘冉求不是我的学生,弟子们,你们可以擂起鼓来声讨他!

孔子是发火了,而且脾气很大,是因为弟子冉有没有说服主子实施仁政。老先生很看重仁。

三怒:在《季氏将伐颛臾》中,老夫子第三次发火了,这又是冉有惹的祸,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存个疑问,先落实了文言知识,再来找答案。

二、落实文言字词(10分钟)

检查预习的情况。(主要从实词、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翻译四部分检查掌握情况。)

1.实词

(1)季路见于孔子(见:拜见、谒yè见)

(2)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止:不去)

(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憎恨、痛恨。辞:托词、借口。)

(4)不患 寡而患不均 

(患:忧虑、担心。寡:少。)

2.一词多义

(1)相   

相夫子 (辅佐,动词)

则将焉用彼相矣(辅助盲人走路的人,名词)

(2)是   

无乃尔是过与(提宾的标志,助词)

是谁之过与(此,这,代词)

(3)过   

无乃尔是过与(责备,动词)

尔言过矣(错,形容词)

是谁之过与(过失,名词)

(4)于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引出对象)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对)

虎兕出于柙(从)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在)

3.特殊句式――(提示: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

(1)是社稷之臣也――这是国家的臣属 

(判断句)

(2)谋动干戈于邦内 

(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

(3)龟玉毁于椟中   

(被动句)

“龟玉毁于椟中”一句“龟玉”是指值钱的贵重的东西。玉是值钱的贵重的,无可非议。为什么“龟甲”也是值钱的贵重的东西?

明确:孔子所处时代还是巫术余风未消的时代,龟甲是占卜的重要工具,所以十分珍贵。历史上的甲骨文很多刻在龟甲之上,是占卜内容的记录。我们学过的《氓》中“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一句,“卜”就与龟甲有关。

4.翻译

提示――

翻译的方法:留、补、删、换、调。

注意:翻译要“字字落实”。

(1)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答案:A)

A.   

季氏准备攻打颛臾。冉有、季路两人谒见孔子,说道:“季氏准备对颛臾使用兵力。”

B.   

季氏将兴兵攻伐颛臾。冉有、季路来见孔子说:“季氏将向颛臾用兵了。”

C.   

季氏准备攻打颛臾。冉有、季路来见孔子说:“季氏将要军事行动对颛臾。

(2)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答案:C)

A.   

本国以外的人还不归服,就加强文教和施行德政以吸引他们前来(归顺)。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下来。

B.   

所以如有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加强文教和施行德政以吸引他们前来(归顺)。已经来了,便设法安顿他们。

C.   

所以本国以外的人不归服,就加强文教和施行德政以吸引他们前来(归顺)。已经使他们来了,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3)求!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答案:C)

A.   

求呀!这怕是你的过失吧!……为何要伐它呢?

B.     

冉求!这难道不该责备你吗?……凭什么要去攻打它呢?

C.     

求!恐怕该责备你吧?……凭什么还要攻打它呢?

三、解题与背景介绍

1.学生齐读课文

2.思考:

(1)孔子的第三次发怒缘何而起?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孔子、冉有、子路是何许人也?)

(2)背景介绍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求)、季路(子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两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四、整体感知

1.针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师生展开了讨论,师生的态度各是什么?(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分析)

文中学生的话: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齐读文中学生的话。)   

由此得知,学生的态度:支持   

赞同

文中老师的话:

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而在萧墙之内也。

由此得知,老师的态度:批评   

反对

(那么他们在表达各自的态度时,语气是否有变化呢?下面我们来品味一下师生之间三问三答的语气变化。)

五、课文分析

1.辨析师生双方的语气

(1)冉有(   

)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A.悄悄地   

B.含糊其辞地 

C.恭敬地

用“含糊其辞地”“遮遮掩掩地”“轻描淡写地”。因为他们不是直截了当地说“季氏将伐颛臾”,而是说“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故意把“伐”字轻描淡写地说成“有事”,是想试探一下孔子。

如果前加“恭敬地”不妥,冉有等始终尊敬孔子,此时不必专门强调。而“悄悄地”则有“泄密”嫌疑。“含糊其辞地”则表现了冉有等赞成此事但又略觉不妥的矛盾心理。

(请一位学生读一下含糊其辞的语气。)

孔子(   

)曰:求!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

A.义愤填膺地   

B.义正辞严地   

C.勃然大怒地

义愤填膺:义愤充满胸膛。形容极其愤怒。

义正辞严:道理正当充足,措辞严正有力。可以写作“义正词严”。

用“义正辞严地”、“旗帜鲜明地”。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孔子是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孔子不指责主谋季氏,而指责作为家臣的两个学生,可见孔子对自己的学生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孔子摆出三点理,“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指出颛臾不可罚、不必罚、不当罚。既然是无可争辩的事实,用“义正辞严地”好。用“旗帜鲜明地”也对,因为冉有、季路想试探一下孔子的口气,而孔子则明确地表示反对。

但“勃然大怒地”、“义愤填膺地”既与“无乃尔是过与?”的语气不合,又与孔子的性格有点不相符。

(2)冉有(   

)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A.口是心非地   

B.含糊其辞地 C. 遮遮掩掩地

冉有的“投石问路”遭到了老师的批评。他赶紧为自己辩解。

“口是心非地”、“言不由衷地”。冉有、季路是参与了“将伐颛臾”事件的策谋,他们对季氏的这一主张,不仅没有反对,而且是赞同的。如果他们表示强烈的反对,季氏也可能不会贸然作出伐颛臾的决定,他们是季氏的支持者;从后面冉有继续为季氏辩护来看,他俩是认同了季氏伐颛臾的理由。他们缺乏孔子那样的正义感。他们说“吾二臣皆不欲也”,其实是口是心非,只不过是想逃避老师的责备而已。如果用“遮遮掩掩地”,效果差一点。

孔子(    )曰:“求!周任有言曰……”

      A.大义凛然地    

B.语重心长地 

C.循循善诱地

对冉有为自己推脱责任的做法,孔子会怎样?

大义凛然:一身正气,威严不可侵犯的样子。

“大义凛然地”、“不依不饶地”。对冉有为自己推脱责任的做法,孔子表现了强烈的不满。孔子讲究“温良恭俭让”,但涉及到原则的事情,他当仁不让,决不姑息,语气非常严厉。大义凛然,指出了季氏将伐颛臾,作为家臣,冉有、季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义正词严”也对。

如果用“语重心长地”“循循善诱地”、“晓以大义地”,尽管可以表现孔子对他们的批评是以理服人(用引用和类比的方法),也体现了孔子大教育家的风范,但与孔子直呼“求”不相称。

(3)冉有(   

)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A.强词夺理地   

B.口是心非地 

在孔子的步步紧逼之下,冉有终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强词夺理地”。侵略者把发动战争的责任推给受害的弱者,这是强盗逻辑,冉有居然还在孔子面前振振有词,真是颠倒黑白。

“无中生有地”也可。颛臾的城墙坚固,应是出于自卫的需要;虽“近于费”也不会对季氏构成威胁,因为它只是一个附庸的小国,势力强大的季氏说它“后必为子孙忧”,完全是在找借口。

“固执己见地”、“自欺欺人地”也可。经孔子的批评之后,冉有、季路可能意识到自己有责任,但他们没有识破季氏的阴谋;他们在师长面前是不敢强词夺理的,他们也不是那种无中生有别有用心的人,他们也是受了季氏的欺骗;当然,也说明他们不能站在孔子的高度来看问题,没有孔子那样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他们既然意识到自己的失职,说明他们也认识到伐颛臾是非正义的,他们还要固执强辩,那应是自欺欺人的狡辩。

孔子(   

)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A.一针见血地   

B勃然大怒地

“一针见血地”、“针锋相对地”。孔子首先指出,说“后必为子孙忧”的说法是在找借口,这种做法是令人深恶痛绝的,这就揭穿了季氏、冉有他们自欺欺人的阴谋;接着,孔子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再指责学生的失职;最后,揭露了季氏的阴谋,说明季氏认为颛臾“后必为子孙忧”是假的,他的目的是:消灭颛臾,扩大自己的地盘,削弱鲁君的势力。这一番话,孔子说得针锋相对,一针见血。

2.孔子的辩难

针对冉有的三次陈述,孔子进行三次反驳。从孔子的说话的语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态度是从“不满”到“生气”到“怒不可遏”的。

第一次,摆事实,列出三点理由,“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指出颛臾的不可罚、不必罚、不当罚。从中看出孔子从“礼”的角度教育学生。

第二次,讲道理。引用名言,运用类比,斥责学生的失职、不义。从中看出孔子是用“理”来教育学生。

第三次,讲道理。首先从君子品质的角度,斥责冉有的为人。接着从治理国家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内: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对外:修文德。最后,揭穿季氏的阴谋。“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从中看出,孔子用“德行”、“治国”的道理来教育学生。)

3.小结:孔子的政治主张

在这次对话中,孔子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均”、“和”、“安”“修文德”。

孔子一贯的政治思想就是礼治、仁政和教化。

“礼制”是孔子所期求的社会秩序;“仁政”是这一社会的精神气质;“教化”是这一气质得以形成的途径,也是理想社会秩序得以实现的方式。

六、探讨研读(时间如果允许播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和”片段,2分18秒

思考:孔子对内的政治主张是“均、和、安”,其中“和”的思想对我们当今社会影响最大,请同学们从朋友和气、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的角度举一些例子,并进一步思考“和”这一思想的现实意义。

老师小结:

《论语》有曰:“礼为用,和为贵。”中国人讲求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统一,修文德、教养百姓使其安居乐业,互助互爱,天下太平,人心安定,这样就达到和谐的目的。所以用“和”的理念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各种社会矛盾,正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大亮点。今天,我们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是与古代“和”的思想一脉相承的,是当代中国赋予“和”字以新时代的内涵,是对“和”的理解和传承。

七、作业

做本课的古汉语知识归纳 (广东华侨中学    贺爽)

阅读全文
下载本文

热门推荐

430分能上二本大学吗 2024能报考哪些学校

2024-03-14
430分能上二本大学吗 2024能报考哪些学校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是985还是211 录取分数线是多少

2024-06-27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是985还是211 录取分数线是多少

foreigner翻译_foreigner短语搭配_foreigner权威例句

2024-05-24
foreigner翻译_foreigner短语搭配_foreigner权威例句

唐珙简介 唐珙生平

2023-10-28
唐珙简介 唐珙生平

2024内蒙古本科大学排名 最新本科院校排行榜【校友会版】

2024-02-04
2024内蒙古本科大学排名 最新本科院校排行榜【校友会版】

竹枝词 其五原文、翻译和赏析

2023-11-07
竹枝词 其五原文、翻译和赏析

doesn't的双语例句

2024-02-23
doesn't的双语例句

一剪梅 客中新雪原文、翻译和赏析

2023-11-07
一剪梅 客中新雪原文、翻译和赏析

19.中国共.产.党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标志性历史事件是(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

2024-05-17
19.中国共.产.党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标志性历史事件是(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2023全国各省录取分数线及最低位次 高考多少分能上

2024-05-22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2023全国各省录取分数线及最低位次 高考多少分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