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高适作品专题练习合集(含解析)

学考宝 作者:佚名

Word文档版

学考宝(xuekaobao.com)友情提示:html格式不完整,如有需要请根据文末提示下载并进行二次校对Word文档。

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高适作品专题练习合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重阳
高适
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百年将半仕三已,五亩就荒天一涯。
岂有白衣来剥啄,亦从乌帽自欹斜。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
【注】①南北朝檀道鸾《续晋阳秋·恭帝》:“陶潜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宏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惊”“空”二字,让一腔幽怨透纸而出,奠定了本诗低沉抑郁的格调。
B.诗的颔联对仗工整,写出了诗人年近半百,仕途坎坷,家田荒芜却身处天涯的近况。
C.诗的颈联“乌帽自欹斜”,既是诗人对自身状貌的描绘,也暗含对官场黑暗的无奈。
D.诗人善于借景抒情,如写菊花未开,表达心情的寥落;借乌鸦鸣噪,烘托内心的烦闷。
2.这首诗多处化用陶渊明的典故,传递出诗人复杂的心绪。请结合全诗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燕歌行并序
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3.下列对《燕歌行并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因时事而作。前四句交代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给予褒奖恩宠,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埋下伏笔。
B.“摐金伐鼓下榆关”引出的四句写出征阵容。意象鲜明,凸显了边塞诗的特点。鼓角齐鸣,旌旗如云,羽书飞传,见军情紧急;猎火照夜,见敌阵森严。
C.“山川萧条极边土”,说明战场地形是一片开阔地带,这正有利于与胡骑厮杀,突出战士们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D.“战士”两句用对比方法写出了将军骄惰轻敌,不恤战士,一面是战士拼死苦战,一面是将军恣意逸乐。这是诗中最有揭露性的描写。
4.《燕歌行并序》序言说“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那么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甲:送白少府送兵之陇右
(唐)高适
践更①登陇首,远别指临洮。为问关山事,何如州县劳。
军容随赤羽,树色引青袍。谁断单于臂,今年太白②高。
【注】①践更:此处指服役的士卒。②太白:星座名,古时认为是将星。
乙:送别
(唐)李白
水色南天远,舟行若在虚。迁人发佳兴,吾子访闲居。
日落看归鸟,潭澄羡跃鱼。圣朝思贾谊,应降紫泥①书。
【注】①紫泥,用之以封玺书。贾谊为长沙王太傅,后岁余,帝思谊,征之。
5.下列关于两首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但并不悲伤。 B.两首诗都运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
C.两首诗都有对比和用典的手法。 D.高诗比照李诗更多了一些边塞风情。
6.以下评价适用于甲诗的一项是( )
A.清新流畅 B.慷慨激越 C.委婉含蓄 D.雄浑悲壮
7.甲乙两首诗的尾联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试比较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同群公秋登琴台①
[唐]高适
古迹使人感,琴台空寂寥。
静然顾遗尘,千载如昨朝。
临眺自兹始,群贤久相邀。
德与形神高,孰知天地遥。
四时何倏忽,六月鸣秋蜩。
万象归白帝,中川横赤宵。
犹是对复伏,几时有凉飙。
燕雀满檐横,鸿鹄抟扶摇。
物性各自得,我心在渔樵。
兀然还复醉,尚握尊中瓢。
〔注〕①琴台:即宓(fú)子贱琴台,又称单父台,在今天山东省菏泽市华具。宓子贱,名不齐,字子贱,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曾任单父宰。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单刀直入点明写作原由。“古迹”即单父台,是引发诗人心中万千思绪的直接原因。
B.全诗前八句交代受“群贤”相邀而临琴台、“顾遗尘”,眺天地,欣喜之中却又愁绪暗生。
C.“燕雀”二句承上启下,既是实写又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象征意义,引出感叹。
D.全诗采用叙事、描写、抒情等方式,含蓄温婉地表达出诗人醉心渔樵、安然自适的超然情怀。
9.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评价高适的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这一评价准确地概括了高适诗歌的艺术特色。请结合本诗分析高适诗歌的这一艺术特色。
阅读以下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诗
寄左省杜拾遗①
岑参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注释】①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四月,杜甫从叛军囹圄中脱身逃到凤翔,见了唐肃宗李亨,任左拾遗,而岑参则于至德元年东归。从至德二年(757年)至乾元元年(758年)初,两人同仕于朝。岑任右补阙,属中书省,居右署;杜任左拾遗,属门下省。“拾遗”和“补阙”都是谏官。②紫微:古人以紫微星垣比喻皇帝居处,此指朝会时皇帝斯居的宣政殿。中书省在殿西,门下省在殿东。
乙诗
人日寄杜二拾遗①
高适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
【注释】①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高适作此诗时是761年,正任蜀州刺史。俸禄为二千石。杜甫则在成都。
10.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作品内容看,两诗的作者写作时人已步入暮年。
B.从注释提供的信息看,两首诗创作于安史之乱时期。
C.从两诗的标题推断,杜甫应有回赠之作。
D.从诗歌的体裁上看,两首诗均为古体诗歌。
11.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三四句“晓”“暮”二字突出诗人为国尽忠的勤勉与充实。
B.甲诗第五句中“悲”字抒发了诗人因年老位卑无力报国的无奈。
C.乙诗三四句借想象杜甫在异乡中对初春的感受,表达了作者自己的乡愁。
D.乙诗九十句追昔抚今,从前隐居东山,而今携书佩剑奔走宦途,慷慨豪迈。
12.两首诗歌都是写给杜甫的,都有对个人遭际和国家命运的感慨,但语言风格却各不相同。甲诗“婉而多讽”,乙诗“情真意恳”。请对此作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上
高适
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
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转斗②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惟昔李将军③,按节④出皇都。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⑤。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
[注]①本诗作于唐开元二十年(732年),诗人初次处边塞欲从军立功之时。②转斗:连续作战。③李将军:指西汉名将李广,一说指战国时赵将李牧,二人均抗击匈奴,使其不敢犯境。④按节:持节。⑤纵横谟:合纵连横之策。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总起全诗,前一句交代诗人行踪,后一句则凝练简洁地概括诗人的感想。
B.“亭埃列万里”与《燕歌行》“旌旆逶迤碣石间”类似,都以军中场景写军队士气。
C.“常怀”两句对“纵横谟”未具体解说,但谈者仍可从中感受到诗人的抱负与自信。
D.尾句的“郁纡”既写关河迂回的眼前景,又写诗人愁闷的心中情,情景妙合无间,
14.“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与“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都写到“李将军”,但表达的情感同中有异,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白少府送兵之陇右
(唐)高适
践更①登陇首,远别指临洮。
为问关山事,何如州县劳。
军容随赤羽,树色引青袍。
谁断单于臂,今年太白②高。
[注]①践更:此处指服役的士卒。②太白:星座名,古时认为是将星。
15.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押韵符合律诗的要求。
B.本诗是送别诗,也是边塞诗。
C.“军容随赤羽”句写军队如飞鸟般疾行。
D.“何如州县劳”在本诗中没有直接回答。
16.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
A.慷慨激越 B.清新流畅 C.委婉含蓄 D.雄浑悲壮
17.本诗与一般的伤感失落的送别之作颇不相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侍御赴安西
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①燕支②北,秦城太白东③。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④,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①虏障:指防御工事。②燕支:山名,这里代指安西。③太白东:指秦岭太白峰以东的长安。④《梅花落》:是古代横笛名曲。梅花:多种植在江南,塞上无梅。
18.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金鞭”“铁骢”“虏障”“胡天”“羌笛”“关山”等用词来看两首诗都属于边塞诗。
B.第一首诗中“功名万里外”点出李侍御远赴安西的目的,这也冲淡了此次离别之愁。
C.第一首诗颈联连用地名扩大意境,使人联想到安西与长安有万里之遥,隐藏着情语。
D.第二首诗前两句交代听吹笛的时间和地点,第一首全诗却没有交代送别时间和地点。
19.两首诗的末两句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画线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蓟门五首(其一)
高适
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
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
勋庸①今已矣②,不识霍将军③。
注释:①勋庸,功劳。②已矣,犹言无望了。③霍将军,西汉抗击匈奴的名将霍去病。
20.从体裁看,本诗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列选项中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四句与“古老”照应,表明此人是一位戍边老兵。
B.“独立思氛氲”写老兵的行为以及状态,属于虚写。
C.“一身既零丁”表明戍边的老兵远离家乡,孤苦零丁。
D.最后两句照应“思氛氲”,又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感慨。
22.诗中划线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23.以下对这两首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体诗 B.每首诗都有三个韵脚 C.乐府诗 D.边塞诗
24.以下对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诗中起句即从笛声落笔,“飞”字用通感手法,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
B.第一首诗中“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
C.第二首诗前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造成一种雄浑悲壮的气氛。
D.第二首诗虚实相生,搭配和谐,共同营构出一种美妙阔远的意境。诗中的思乡之情含蓄隽永,委婉深沉。
25.分析这两首诗画线句对闻笛的描写有何相同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柴司户充刘卿判官之岭外
高适
岭外资雄镇,朝端宠节旄。
月卿①临幕府,星使②出词曹。
海对羊城阔,山连象郡高。
风霜驱瘴疠,忠信涉波涛。
别恨随流水,交情脱宝刀。
有才无不适,行矣莫徒劳。
【注】①月卿:指列卿,就是题目中的刘卿。②星使:指柴司户。古人认为天上有使星,主管人间天子的使臣,后称皇帝的使者为星使。
2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写刘卿被重用为岭南节度使,柴司户充任其幕僚赴任,交代了赠诗背景。
B.第十句写诗人解刀赠友,这比起通常的折柳送别多了几分期许,也增添了几分豪迈。
C.最后两句议论,只要有才就能适应任何职位,行动就不会徒劳,表达了劝勉之情。
D.本诗语言浑厚,与高适《燕歌行并序》比较接近,但是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
27.诗歌的第五~八句分别描写了两个图景,都带有诗人强烈的个人主观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①,风吹一夜满关山。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梅花落》:是古代横笛名曲。梅花:多种植在江南,塞上无梅。
28.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诗的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战士们牧马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的画面。
B.李诗的一、二句描写:登城四望,黄沙在月光下像雪一样洁白,远远近近的月色就如满地的秋霜。
C.高诗虽写到了冰雪消融,但画面整体给人以凄凉和寒冷的感觉;李诗则借月光营造了温暖而静谧的气氛。
D.李诗一、二句写色,第三句写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前三句都在为末句的抒情烘托、铺垫。
29.两首诗都传达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但传达感情的方式却不相同,请你结合两首诗的第三、四句,简要分析传达感情的方式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睢阳酬别畅大判官(节选)
高适
吾友遇知己,策名逢圣朝
高才擅白雪,选翰怀青霄。
留欢惜别离,毕景驻行镳。
言及沙漠事,益令胡马骄。
丈夫拔东蕃,声冠霍嫖姚。
兜鍪冲矢石,铁甲生风飙。
酋豪尽俘馘①,子弟输征徭。
边庭绝刁斗,战地成渔樵。
【注】①俘馘:俘虏,战争中割取的敌人的左耳,古时用此计数报功。
3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好友才高八斗,志怀高远,又有幸遇到了知己,得以在圣明的朝代出仕。
B.“兜蝥”两句中“冲”“生”两字突出战士们的勇敢无畏与敌人的强大,生动形象。
C.“边庭”两句以刁斗之声绝迹,战场已成捕鱼砍柴之所表达诗人对和平生活向往。
D.全诗过渡自然,以“言及沙漠事”使全诗由送别友人巧妙转到描写边塞战事上来。
31.作为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高适眼光独特。本诗与《燕歌行》一样,均将战场与后方相联系,分别写了后方思妇与百姓。请简要分析两诗中描写思妇与百姓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1)
高适
适远登蓟丘,兹晨独搔屑(2)。
贤交不可见,吾愿终难说。
迢递千里游,羁离十年别。
才华仰清兴,功业嗟芳节(3)。
旷荡阻云海,萧条带风雪。
逢时事多谬,失路心弥折。
行矣勿重陈,怀君但愁绝。
注释:【1】此诗为诗人离开长安后寓居蓟门所作。王之涣,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被人诬谤而去官;郭密之,晚年任诸暨令。【2】搔屑:萧瑟。【3】芳节:良时。
32.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适远”两句写诗人登上蓟丘,看到一片萧瑟景象,顿生孤独之感。
B.“迢递”两句写诗人与友人已分别了十年,各自畅游于千里山水间。
C.“才华”两句写王之涣、郭密之两友人的个人情况和所处时代特点。
D.“逢时”两句写诗人人生路上遇事多有错谬,内心有着深沉的感受。
3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四句扣题,“迢递”八句承接此四句,回忆自己与二友人相聚时的情境。
B.“阻”“带”二字形象写出云海阻隔、风雪交加的情状,交代“不遇”之因。
C.诗作结尾两句中的“矣”“但”两个虚词只为了凑足音节,无助于表情达意。
D.全诗由眼前景写到心中情,勾连过去和当下,层层渲染出诗人内心的感触。
34.诗中说“贤交不可见,吾愿终难说”。诗人有哪些心里话要和友人说呢?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3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此别”“谪居”照应题目中确的“送”“贬”二字,自然点题,句首“嗟”字饱含别时伤感情绪。
B.第二句中“驻马衔杯”定格送别瞬间场景,画面感强;“问”有温馨的情谊,更弥漫难以言表的惆怅。
C.第七句中“圣代”“雨露”在对君王的赞美之外,还含有为李、王远谪鸣不平之意。
D.末句“暂时分手”针对远贬的愁怨和惜别的忧伤,对前景作了乐观的展望,可谓是语重小长的劝慰。
36.李、王贬谪不同地方,作者却以一诗送别,诗歌是如何兼顾二人的?请结合颔联、颈联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除 夜①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除 夜 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注】①作于公元1281年除夕,文天祥因兵败已被扣押三年。
3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首作品都作于除夕之夜,两首诗歌的语言都是质朴易懂。文诗情感充沛,动人心魄;高诗精炼含蓄,慷慨悲壮。
B.文诗抒发诗人除夕夜孤寂寥落的心情。诗人已接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事实,与“留取丹心照汗青”所抒慷慨之情不同。
C.屠苏:酒名,除夕夜喝屠苏酒寓意吉祥长寿。“未央”意为“未尽”,诗人此刻深陷囹圄,独过除夕,对与家人团圆已不抱期望。
D.“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与白居易的“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一样,用了想象对写法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蓄。
38.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梁园吟(节选)
李白
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①先归不相待。
舞影歌声散绿池,空余汴水东流海。
宋中十首(其一)
高适
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
悠悠一千年,陈迹唯高台。
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
【注】①枚马:指汉代辞赋家枚乘和司马相如。
3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诗先以反诘语气感慨一代名王梁孝王的宫室已成陈迹,接着悲叹昔日上宾枚乘、司马相如业已作古,不见踪影。
B.高诗开篇力赞昔日梁孝王门下兴盛之极,策士门客富于才智,与李诗起笔情感基调极为相似,都是在讴歌古人。
C.李诗“舞影”二句将绿池、汴水等永恒的事物与易于消歌的舞影歌声相对举,将人世飘忽之意表现得十分浓足。
D.高诗一“唯”字串起篇末十五个字,与诗歌前两句的内容形成了今昔之间的对比,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0.这两首诗同为咏叹梁园的怀古诗,除了今昔对比,两首诗还分别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别韦司士
高适
高馆张灯酒复清,夜钟残月雁归声。
只言啼鸟堪求侣①,无那②春风欲送行。
黄河曲里沙为岸,白马津边柳向城。
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
注:①《诗经·小雅·伐术》中有“嘤其鸣奥,求其友声”的句子,意思是:鸟儿嘤嘤地叫,欢快地呼唤同伴。②无那:无奈、无可奈何。
4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既写夜宴之欢,也以“夜钟”“残月”“雁归声”三个意象渲染了别离氛围。
B.颔联既写出自己拥有韦司士这样好友的喜悦,也写出将要离别的无奈之情。
C.颈联实写送别韦司士时沿途“黄河曲”“白马津”的景象,表现了路途的艰难。
D.全诗前三联交代夜别之事,烘托离别情意,为最后一联的直抒胸臆做了铺垫。
42.本诗虽写离别但不颓唐,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蓟中作
高适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①。
岂无安边书②,诸将已承恩③。
惆怅孙吴事④,归来独闭门。
【注】①翻同“反”,反叛。②安边书:安边的策略。③承恩:意思是受了奖赏,因而再也无心于边事。④孙吴事:指孙武、吴起用兵之事。
4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抓住“沙漠”“塞垣”等特有的塞外景物,勾勒出一幅具有边城特点的图画。
B.“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都运用了白描的手法。
C.诗人用质朴而冷静的语言写了一次边塞经历,融叙事、写景、议论、抒情于一体。
D.诗人虽有安边之策,但边塞诸将无平虏之心,致使诗人只能空怀孙武、吴起之才。
44.本诗运用了“白日”的意象,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也运用了“白日”的意象。两首诗歌中,“白日”意象的作用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东平别前卫县李宷少府
高适
黄鸟翩翩杨柳垂,春风送客使人悲。
怨别自惊千里外,论交却忆十年时,
云开汶水孤帆远,路绕梁山匹马迟。
此地从来可乘兴,留君不住益凄其。
夜别韦司士得城字
高适
高馆张灯酒复清,夜钟残月雁归声。
只言啼鸟堪求侣,无那春风欲送行。
黄河曲里沙为岸,白马津边柳向城。
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
【注】李宷,曾任卫县少府,告别前已卸任。韦司士,前往洛阳赴任途经诗人所在地,州郡官吏设宴作诗送行,诗人拈得“城”字依韵赋诗。
4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诗在白天送别,首联突出了所见之景;后诗在夜晚作别,首联突出了所闻之声。
B.两诗颈联都借助联想和想象来描写朋友离别后的情形,虚实结合,丰富了诗歌的意蕴。
C.两诗都将春风人格化,前诗以自然界春风和煦,反离别之悲;后诗以春风般的热情设宴送友,表达自己对离别的无奈。
D.两诗的用词简净,不加雕琢,即使写景,也只以轻描淡写来构成一种摇曳生姿的情致,体现了一种浑成自然的语言风格。
46.同为送别,两首诗的尾联表现出诗人与两人的交情有深有浅。请结合句意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刘评事充朔方判官
高适
征马向边州,萧萧嘶不休。
思深应带别,声断为兼秋。
歧路风将远,关山月共愁。
赠君从此去,何日大刀头①。
【注】①大刀头:刀头有环,“环”与“还”同音,后来就用“大刀头”作为还乡的隐语。
4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题目看,本诗是刘评事来边州任朔方节度使判官,诗人为刘评事送行而作。
B.“征马”“边州”体现了边塞诗的特点,“萧萧”写出了马的鸣叫声的悲凉。
C.颔联运用象征的手法,通过写马表达人的恋乡之情和将要长居塞外的愁苦。
D.尾联运用“大刀头”作还乡的隐语,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回乡的热切的企盼。
48.本诗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送别诗,都提到了“歧路”之别,两者抒发的情感相同吗?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入昌松东界山行①
[唐]高适
鸟道几登顿②,马蹄无暂闲。
崎岖出长坂,合沓③犹前山。
石激水流处,天寒松色间。
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④。
【注】①本诗写于天宝十一载,为诗人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途经昌松县所作。昌松,唐代凉州属县,故城在今甘肃省古浪县西。②登顿:指上下山。③合沓:重叠聚集。④顾刀环:看刀上之环。“环”与“还”谐音。
4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用“鸟道”形容山路,读者可由此联想到“蜀道”,从而体会山行之难。
B.第二句看似写马,实际是写人,从中可见诗人风尘仆仆、不畏艰险的形象。
C.颈联两句一动一静,绘声绘色,极写山景之美,说明诗人心境已因此改变。
D.诗的前六句写山行,一句一个画面,为最后两句写山行感悟做了很好的烘托。
50.这首诗尾联“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与“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C 2.①首联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的典故(或颔联化用了“三径就荒”的典故),表现了诗人仕途失意,向往自由闲适的生活,想要归隐的心绪。②颈联化用了陶渊明“白衣送酒”(或“友人送酒”、“白衣剥啄”)的典故,表达了诗人身处佳节而无亲人友人在侧(孤独寂寥、无人问津、门庭冷落)的悲叹。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也暗含对官场黑暗的无奈”错。“乌帽自欹斜”是风吹乌帽,让它倾斜,没有对官场黑暗的无奈的意思。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首联和颔联分别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和“三径就荒”的典故,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深化了诗歌主题。节至重阳,攀绕东篱的黄菊却未开花,离家万里,五亩之家的田园荒芜也从未过问,表现了诗人因仕途失意而产生的思念家乡,向往自由闲适的生活,想要回归田园归隐的心绪。
②颈联化用了陶渊明“白衣送酒”的典故,节到重阳,却无人送酒,无花无酒,任凭风吹帽落,冷冷清清地度此重阳佳节,表达了诗人身处佳节缺少知音而无亲人友人在侧,无人赏识的孤寂与悲凉。
3.C 4.①对将士奋勇戍边的期待,前八句写边疆战事紧急,将士们应奋勇报国;②慨叹征战之苦,“山川”“大漠”句的萧飒景象,为“斗兵稀”作衬托,同时写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③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到极大痛苦和牺牲,“身当恩遇恒轻敌”,表明主旨,揭示战斗失利的主要原因;④对将军士兵不公待遇的愤懑,“战士”句,一面是拼死苦战,一面仍恣意逸乐,反映将士间苦乐不均的社会现实。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综合赏析能力。
C.“这正有利于与胡骑厮杀,突出战士们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错误,事实上“山川萧条极边土”,说明战场地形是无险可凭的开阔地带,突出的是正有利于胡骑驰突,故接写敌军如暴风骤雨之袭来。即利于对敌,而不是利于己方。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
首段八句写出师。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赴战地,“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就是期待将士们要保家卫国,杀敌立功,报答皇恩。
“山川萧条极边土”“大漠穷秋塞草腓”等句说明边塞条件艰苦,征战戍守很不容易,慨叹征战之苦,突出了战士们的顽强,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怜悯之情。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主将身受朝廷的恩宠厚遇常常轻敌,战士筋疲力尽仍难解关山之围。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到极大痛苦和牺牲,“身当恩遇恒轻敌”,表明主旨,揭示战斗失利的主要原因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反映出作者对主帅指挥者的愤恨,战士们战死疆场,而主帅们却歌舞升平、醉生梦死,这必然会导致战争的失利。诗人通过战场情景的再现,表现了对战士们的同情和对将帅的不作为和荒淫无耻的批判。
5.C 6.B 7.两首诗歌都用典抒情,高诗用单于断臂的典故,李诗用贾谊的典故,表达对友人的宽慰和勉励。
不同:高诗还运用设问修辞,以“谁断单于臂”之反诘顿起,再以“今年太白高”作答,显示唐军气势雄壮,表达唐军必胜的信念。李白诗运用借代修辞,以“降紫泥书”代指友人还会被朝廷起用。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表现手法的能力。
C.“都有对比和用典的手法”错误,高诗颔联以“关山事”与“州县劳”对比,认为从军行役之“关山事”,还不如作“州县”之吏那么劳顿,一为高适有任封丘尉之痛苦经历,故有此言;二亦可见其对军旅生活之向往,表现了诗人心中隐隐的一种得意。李白的诗只有用典,没有对比。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的能力。
诗的首联写白少府告别亲友带兵轮换到西北边地驻防时登临六盘山头。颔联写自己作为守边官吏,烦劳地方官员为了关山战事辛苦带兵换防,实在是问心有愧,对不住人家。颈联却笔锋一转,语气豪迈:奔赴边关的将士们,军容齐整,红色箭羽紧随其身,在绿色的原野上青色战袍着身,格外耀眼夺目。言外之意是赞许白少府带兵有方,军势威猛。尾联诗人豪气冲天,尽显盛唐军人的气象:谁能砍断匈奴单于的臂膀,今年的太白星高悬,必有敌人进犯边境,杀敌报国,正等待着英武的军人和将士。所以,本诗的语言风格是慷慨激越。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高诗“谁断单于臂,今年太白高”意思是“谁能砍断匈奴单于的臂膀?今年的太白星高悬,必有敌人进犯边境,杀敌报国,正等待英武的军人和将士”,此处用典,“断单于臂”语出《史记 大宛列传》中“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预言友人此行必能建功立业,借以表达诗人立功边陲的愿望。先以“谁断单于臂”之反诘顿起,再以“今年太白高”作答,显示唐军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之势,表达唐军必胜的信念;
同时高诗还运用设问修辞,以“谁断单于臂”提出问题,再以“今年太白高”作答,显示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之势,表达唐军必胜的信念。
李诗“圣朝思贾谊,应降紫泥书”的意思是:圣朝皇上一定会念思才华横溢的贾谊,应该不久就会降下紫泥书请你回去。诗人借用典故,将友人比作被贬长沙的贾谊,充分肯定了友人的才华;
同时以“降紫泥书”代指友人还会被朝廷起用,从而宽慰和勉励友人:乐观面对遭遇,等待被朝廷再重用的时机。
8.D 9.①高适诗歌多直抒胸臆,本诗中“德与形神高”不仅是对宓子贱的夸赞,也是对群公与自己才华的肯定。抒情呈现出强烈的主观色彩,率直无隐。
②高适的诗歌具有豪放慷慨的风格。诗人将“燕雀”与“鸿鹄”对举,表现其远大志向;“尚握尊中瓤”表达诗人于苦闷中的超脱情怀。
③高适诗歌的语言质朴。“千载如昨朝”“四时何倏忽”直率地表现了岁月易逝之感,流畅自然。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醉心渔樵”分析有误。诗人将“燕雀”与“鸿鹄”对举,虽言“物性自得,我心渔樵”,但这只是诗人长期“怀才不遇”下的无奈之举。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德与形神高”,品德和形骸与精神同等高超。诗句直抒胸臆,不仅是对宓子贱的夸赞,也是对群公与自己才华的肯定。据此可见出作者为性情中人,抒情呈现出强烈的主观色彩,率直无隐。
“燕雀满檐横,鸿鹤抟扶摇”, 燕雀之类的小鸟没有志向,只是栖满于屋檐之下,哪里像鸿鹄大鸟翱翔九天。诗人将“燕雀”与“鸿鹄”对举,表现其远大志向;“尚握尊中瓤”,即使世无知音,我还是独自一人饮酒,表达诗人于苦闷中的超脱情怀。据此可见高适的诗歌具有豪放慷慨的风格。
“干载如昨朝”,千载往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四时何倏忽”,一年四季过的如此之快。这些语言质朴无华,直率地表现了岁月易逝之感,明白晓畅。
10.D 11.B 12.岑诗采用的是曲折隐晦的笔法,寓贬于褒,绵里藏针,前四句表面看,似乎是在炫耀朝官的荣华富贵实际却是要表现朝官生活的空虚、无聊、死板、老套。后两句表面颂扬、吹捧朝廷,骨子里感慨身世遭际和倾诉对朝政的不满。用婉曲的反语来抒发内心忧愤,使人有寻思不尽之妙。
高诗前四句写羁旅飘泊的孤寂落寞,思念友人及异地宦游的怅然失意及人生的渺茫。其中“不忍见”,一见就“断肠”,感情不能自已;五、六句写诗人的爱国热忱未衰减,对动荡时和艰难国事忧虑不已,深沉感喟,隐藏了内心无限的哀痛;最后四句瞻望未来,深感渺茫,回顾往昔,事难前定,最终是壮志难酬,书剑蒙尘。全诗“情真意恳”,打动人心。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体裁的综合理解能力。
D.“两首诗均为古体诗歌”错误,岑参的诗颔联和颈联符合律诗特点,既对仗又押韵,是五言律诗。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A.“突出诗人为国尽忠的勤勉与充实”错误,诗句意思是:清早,他们随威严的仪仗入朝,而到晚上,唯一的收获就是沾染一点“御香”之气而“归”罢了。“晓”、“暮”两字说明这种庸俗无聊的生活,日复一日,天天如此。这对于立志为国建功的诗人来说,不能不感到由衷的厌恶。
C.“表达了作者自己的乡愁”错误,“思故乡”,既是从自己说,也是从杜甫说,满目疮痍的中原,同是他们的故乡。
D.“而今携书佩剑奔走宦途,慷慨豪迈”错误,前一句引东晋谢安隐居东山别墅韬光养晦的典故,后一句以书剑的蒙尘表达诗人的感叹。比喻在不知不觉中,往昔的壮志如今只能空叹难酬,颇具失意悲伤之情。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岑诗“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诗人连续铺写“天仗”“丹陛”“御香”“紫微”,表面看,好像是在炫耀朝官的荣华显贵;但揭开“荣华显贵”的帷幕,却使读者看到另外的一面:朝官生活多么空虚、无聊、死板、老套。每天他们总是煞有介事、诚惶诚恐地“趋”(小跑)入朝廷,分列殿庑东西。但君臣们既没有办了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也没有定下什么兴利除弊、定国安邦之策。诗人特意告诉读者,清早,他们随威严的仪仗入朝,而到晚上,唯一的收获就是沾染一点“御香”之气而“归”罢了。“晓”、“暮”两字说明这种庸俗无聊的生活,日复一日,天天如此。这对于立志为国建功的诗人来说,不能不感到由衷的厌恶;
“圣朝无阙事”是诗人愤慨至极,故作反语;与下句合看,既是讽刺,也是揭露。只有那昏庸的统治者,才会自诩圣明,自以为“无阙事”,拒绝纳谏。正因为如此,身任“补阙”的诗人见“阙”不能“补”,“自觉谏书稀”,一个“稀”字,反映出诗人对文过饰非、讳疾忌医的唐王朝失望的心情。诗人用语婉曲,用曲折隐晦的笔法,寓贬于褒,绵里藏针,表达对朝廷的不满和讽刺。
高诗“遥怜故人思故乡”,“遥怜”的“怜”,正是表示二人感情的字眼,通篇都围绕这“怜”字生发展开。“思故乡”,既是从自己说,也是从杜甫说,满目疮痍的中原,同是他们的故乡。紧接着“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便是这思乡情绪的具体形容。春天到时,柳叶萌芽,梅花盛开,应该是令人愉悦的,但在飘泊异地的游子心中,总是容易撩动乡愁,而使人“不忍见”,一见就“断肠”,感情不能自已了;
五、六句是诗意的拓展和深化,有不平,有忧郁,又有如大海行舟、随波飘转、不能自主的渺茫与怅惘,感情是复杂的。“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预”是参与朝政之意。尽管如此,诗人的爱国热忱却未衰减,面对动荡不已的时局,自然是“心怀百忧复千虑”了。这“百忧千虑”,也正是时局艰难的反映,此忧之深,虑之远,更说明国步艰难,有志莫申;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深沉的感喟中,隐藏了内心无限的哀痛;“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生活虽困顿,却也闲散自适,不可能知道此时竟辜负了随身的书剑,老于宦途风尘之中。瞻望未来,深感渺茫,回顾往昔,事难前定。整首诗蕴含着自己匡时无计的孤愤,但最终是壮志难酬,书剑蒙尘。全诗“情真意恳”,打动人心。
13.B 14.同:都表达了思慕名将、期盼边境安宁的情怀。
异:本诗还暗含对朝廷御边之策的批评和自身理想抱负无处施展的感慨;《燕歌行》还表达了对征战沙场的士卒的同情和对边将的批评。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亭垛列万里’与《燕歌行》‘旌旆逶迤碣石间’类似,都以军中场景写军队士气”错误。“亭垛列万里”意思是写诗人在关河之上,看到的是亭与垛,它们排列万里,不是写军队士气。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意思是忘不了李将军,接到出兵令出城迎战。“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意思是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由以上分析,可看出:
相同点:忘不了李将军出兵迎战的场面,因沙场征战苦现在还在思念李将军,都表达了思慕名将、期盼边境安宁的情怀。
不同点:“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意思是朝官的决策能否长久,和亲并非远大的图谋。“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意思是时常怀抱感激之心,愿效仿随机应变的谋略,可看出本诗还暗含对朝廷御边之策的批评和自身理想抱负无处施展的感慨;
《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意思是战士在前线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将军们依然逍遥自在的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可看出此诗还表达了对征战沙场的士卒的同情和对边将的批评。
15.C 16.A 17.首联点出送别,一“登”一“指”颇有昂扬气概,并无远别的悲伤;颔联问别,不用寻常慰别之语,而以“关山事”与“州县劳”对比发问,表现诗人对友人送兵远行的关切。从全诗看,此处也暗含了诗人对立功边塞的神往;颈联描绘出行情景,精炼“随”“引”二字、巧用自然景色衬托部队风貌,勾画出军容的整肃威武和白少府赴边的英姿,透露出对白少府治军的赞扬;尾联写对友人的慰勉,预言白少府此行必能建功,以昂扬的情调送别友人,也含有诗人自己立功边塞的愿望。全诗激昂雄壮,与伤感失落的送别之作颇不相同。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常识的能力。
C.“写军队如飞鸟般疾行”错,“军容随赤羽”是写士兵们身带赤羽之箭,表现雄壮的军容。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诗的首联写白少府告别亲友带兵轮换到西北边地驻防时登临六盘山头。颔联写自己作为守边官吏,烦劳地方官员为了关山战事辛苦带兵换防,实在是问心有愧,对不住人家。颈联却笔锋一转,语气豪迈:奔赴边关的将士们,军容齐整,红色箭羽紧随其身,在绿色的原野上青色战袍着身,格外耀眼夺目。言外之意是赞许白少府带兵有方,军势威猛。尾联诗人豪气冲天,尽显盛唐军人的气象:谁能砍断匈奴单于的臂膀,今年的太白星高悬,必有敌人进犯边境,杀敌报国,正等待着英武的军人和将士。
所以,本诗的语言风格是慷慨激越。
故选A。
1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回答时要注意分析本诗作为送别诗,没有伤感失落之情,那么抒发的是什么情感,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这首诗是送别诗,首联点出送别,“登”和“指”表现出昂扬的气概,并无远别的悲伤。
颔联以“关山事”与“州县劳”对比发问,表现诗人对友人送兵远行的关切,与一般的慰问也不同。此处暗含了诗人对立功边塞的神往。
颈联描绘出行情景, “随”“引”表现出军容的整肃威武和白少府赴边的英姿,表达对白少府治军的赞扬。
尾联写对友人的慰勉,预言白少府此行必能建功,以昂扬的情调送别友人,也含有诗人自己立功边塞的愿望。因此说本诗与一般的伤感失落的送别之作颇不相同。
18.D 19.①第一首末两句是殷切劝慰,抒发了激励友人建功立业的豪壮之情。“离魂莫惆怅”直抒胸臆,劝慰友人离别时不要难过,“看取宝刀雄”则暗含激励友人建功立业之意。
②第二首运用联想和想象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思乡之情。“梅花落”本为羌笛声,将“梅花落”拆用,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委婉地表达了思乡之情。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第一首全诗却没有交代送别时间和地点”错误,诗中“秦城太白东”即为送别地点。
故选D。
1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第一首诗尾联“喜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再一笔宕开,境界进一步扩大。安西与长安,相距万里,关山阻隔,归路茫茫,在地域广阔的画面上,浓墨重彩的勾勒,既是写景,更是托情。尾联继“离魂莫惆怅”的殷切劝慰之后,奇峰突起,以“看取宝刀雄”的放声高唱,将激昂壮别、立功异域的雄心壮志喷涌而出,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第二首尾联“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句之妙不仅如此。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同时,它仍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形状”的成分。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
20.五言古诗(五古) 21.B 22.(1)表达诗人对守边士卒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2)使用典故,表达对边将不恤士卒的不满。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体裁的能力。
诗歌体裁主要是从格式音律方面进行划分,格式包括字数、句数,音律包括用韵、平仄、对仗等。
从字数来看,每句五言,从句数来看,共六句;从音律来看,这首诗不讲平仄,用韵也相当自由,仅“氲”“军”用韵,没有对仗。
所以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五言古诗,是汉、魏时期形成的一种新诗体。它没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用韵也相当自由,但每句五个字的句式却是固定不变的。
2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形象以及手法的能力。
B.“属于虚写”错误,“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意思是“在蓟门碰到一位老兵,他正孤独地站着,思绪纷繁不绝”,是诗人所见,属于实写。
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意思是“想建立功勋已没什么指望,我连戍守边塞的将领是谁都不认识”。身为一名“头鬓白纷纷”“一身既零丁”的老兵,竟然连边将是谁都不认识,更何谈建功立业!言辞沉痛、悲哀、失望而无奈,不难想象,像这样的老卒不知有多少,长年戍边的艰辛可见一斑,诗人借此表达了对这些守边士卒遭遇的同情;而通过一位边关老兵的典型遭遇以及此处所用霍将军的典故,也揭示了将军不恤士兵的事实,所以也表达了对边将不体恤士卒的不满。
23.B 24.C 25.两首诗都写到了音乐意象,诗人都表达了因为听到笛声引起的的情感变化(引发诗人的思乡之情)。
【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诗歌相关文学常识的能力。
A.“古体诗”错,两首诗都是四句,每句七个字,1、2、4字押韵,都是近体诗中的七绝。
C.“乐府诗”错,乐府诗,乐府搜集整理的诗歌,一般是民歌,也有文人仿乐府诗创作的诗歌,一般对格律要求不严格。这两首诗都有明确作者,且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所以都是格律诗。
D.“边塞诗”错,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不是边塞诗,《塞上听吹笛》是边塞诗。
故选B。
2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C.“雄浑悲壮的气氛”错,第二首诗前二句意为:胡天边地,冰雪消融尽净,战士们牧马归来,月光皎洁,悠扬的羌笛声回荡在军营的瞭望楼之间。开篇二句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开朗壮阔的基调。
故选C。
2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和情感的能力。
李诗“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意为:在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又能不生出怀念故乡的愁情?这两句写诗人自己思乡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所以,诗人听到笛声吹奏《折杨柳》这只曲子,引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高诗“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意为:试问饱含离情的《梅花曲》飘向何处?它仿佛像梅花一样随风落满了关山。诗人将笛子吹奏的乐曲“梅花落”拆用,又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
26.C 27.①五、六句图景一:岭南重镇广州城环抱高山、直面大海的雄奇壮阔图景;这幅想象之景,带有诗人对军事重镇的赞美,也蕴含对友人建功立业的期待。②七、八句图景二:友人怀着对朝廷的耿耿忠心,冒着风霜瘴疠、跋山涉水赶路的图景;这幅想象之景,带有对友人克服艰辛的鼓励,也有对友人忠心报国的赞赏。
【解析】2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C.对诗句的翻译有误,这两句大意是:只要有真才实学,就无处不适宜,到哪里都能站住脚;你就好自去吧,安心干一番事业,不要徒劳往返。诗句表现了对朋友的理解、信任,又给以宽慰、鼓励,既壮其行色,又坚其信心,充满诚挚友情。
故选C。
2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本诗五六句“海对羊城阔,山连象郡高”其中“海阔”“山高”的景象是作者想象之景,描写了作者想象中军事重镇广州城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军事重镇的赞美以及对友人建功立业的期待;
七八句“风霜驱瘴疠,忠信涉波涛”中“风霜”“驱瘴疠”“涉波涛”表现友人一路的艰辛;“忠信”指忠诚信实,是对友人品质的肯定。描绘了作者想象中友人跋山涉水赶路的情景,抒发作者对友人的鼓励以及赞赏。
28.C 29.①李诗用动作直接传情。笛声响起,征人不约而同“回望”,通过一个拟想中的动作来写思乡之情。②高诗巧借曲名传情,高诗拆开了“梅花落”的曲名,仿佛江南梅花开满关山,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虚实结合,高诗三、四句既是写实,描写风传笛曲,一夜声满关山;也构成了虚景,仿佛风吹故乡梅花,将香和色洒满关山,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
【解析】2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营造了温暖而静谧的气氛”错误,李诗形容沙似白雪,月如秋霜,气氛是凄寒的。
故选C。
2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手法和诗人情感分析的能力。
李诗,“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用动作直接传情:笛声响起,征人不约而同“回望”,通过一个拟想中的动作来写思乡之情,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高诗,“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洒满关山。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
30.B 31.①《燕歌行》写后方思妇之悲怆。“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离别后的思妇一定啼哭泪如玉箸,城南的少妇期盼亲人肝肠欲断,从侧面烘托了战争的残酷。
②本诗写后方百姓的助力。“敌人的首领全被俘获,后方人民辛勤地为征战输送徭役”,“子弟输征徭”与上句“酋豪尽俘馘”紧密相连,深刻揭示了战争能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解析】3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B.“敌人的强大”错误。两句意为战士们戴着头盔迎着矢石奋勇向前;奔驰之中;铁甲卷起了阵阵暴风。极言当时战况之激烈,突出战士们之勇敢无畏、敏捷善战,而不是表现“敌人的强大”。
故选B。
3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燕歌行》中写后方思妇的句子是“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那家中的思妇自丈夫被征走后,应该一直在悲痛啼哭吧”“思妇独守故乡悲苦地牵肠挂肚”。这两句写后方思妇的悲怆之情,从侧面烘托了战争的残酷。
本诗写后方百姓的句子是“酋豪尽俘馘,子弟输征徭”,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敌人的首领全被俘获,后方人民辛勤地为征战输送徭役。后方百姓积极为战争输送徭役,深刻揭示了战争能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32.B 33.D 34.①自己与友人各自长期奔波于宦途的辛酸苦楚;②自己对友人才华、志向的景仰与赞美;③自己与友人都生逢清明良时,但依然人生失意、功业难就的伤感与无奈;④自己对久别的友人的深切思念。
【解析】3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畅游于千里山水间”错。“羁离十年别”是说各自长期奔波于宦途,漂泊他乡。
故选B。
3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回忆自己与二友人相聚时的情境”错,中间八句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赞美二人的才华和志向,同时表达境遇相同的感慨。
B.“交代‘不遇’之因”错,“阻云海”“带风雪”比喻三人均仕途蹭蹬,功业不遂。
C.“无助于表情达意”错,最后两句感慨自身行路艰难,欲说还休,唯有怀君,再致思念友人之意。“矣”是句中语气词,“但”是“只”之意,两个虚词增强了感慨和思念之情。
故选D。
3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迢递千里游,羁离十年别”自己与友人分别了十年,各自长期奔波于宦途的辛酸苦楚,知交零落,心事难说。
②“才华仰清兴,功业嗟芳节”写王之涣、郭密之两友人的个人情况和所处时代特点,赞美二人的才华和志向;
③“逢时事多谬,失路心弥折”自己与友人都生逢清明良时,但人生路上遇事多有错谬,内心有着深沉的感受,有人生失意、功业难就的伤感与无奈;
④“怀君但愁绝”感慨自身行路艰难,欲说还休,唯有怀君,再致思念友人之意,表达对久别的友人的深切思念。
35.C 36.①中间两联将二人贬谪之地的典型意象结合起来对应刻画,兼顾而不偏。
②颔联先写峡中,后写长沙;颈联则先写长沙,后写峡中,交错而成一体,极尽兼顾之妙。
③颔联内采用互文手法,写出二人虽然身处两地,但都起相同愁思,将二者的同与不同兼顾到位。
【解析】3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还含有为李、王远谪鸣不平之意”错误。“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圣明朝代如今定会多施雨露,暂时分手希望你们不要踌躇。是针对李、王二少府远贬的愁怨和惜别的忧伤,进行了语重心长的劝慰,没有明显讽刺朝廷,也没有对二人贬谪鸣不平。
故选C。
3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颔联上句写巫峡风光,以古民谣典故来暗示李少府所去的峡中荒凉之地;下句写衡阳,暗示王少府去长沙,并希望他能多寄书函。颈联上句写长沙青枫江的帆船,是再写王少府;下句写白帝城,远在古原始森林的巴东,是再写李少府。双双交错进行,结构严密,情感交织。两联将二人贬谪之地的典型意象结合起来对应刻画,兼顾而不偏。
中间两联针对李、王二少府的现实处境,从二人不同的贬谪之地分别着笔,进一步表达对他们的关心和安慰。颔联先写“巫峡”,再写“衡阳”;颈联先写“青枫江上”,再写“白帝城边”,两地交错而成一体,极尽兼顾之妙。
作者在两联中,一句写李、一句写王,然后一句写王、一句写李,错综交织,而井然不乱,并且采用了“互文”这种修辞手法中的对句互见的方法,在一联中上句隐含着下句,下句隐含着上句。在精炼的字句中,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既照顾到了二人不同的地点,又表达了对双方一致的愁思,诗人巧妙的处理,使写分送二人的困难迎刃而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7.A 38.(1)相同之处:这两首诗歌都表达了诗人除夕之夜中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文诗中诗人除夕守夜,通宵未眠,深陷牢房已有三年之久,在除夕夜中表达了对家人的无限思念,想与家人共聚、一同欢饮屠苏酒的团圆愿望。高诗则通过对写法(侧面虚写的手法),不直接写自己思念故乡,而是写故乡亲人中除夕夜思念千里之外的“我”,更能体现出高适在除夕合家团圆的时刻对故乡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2)不同之处:
①文诗中,诗人悲而不屈,仍有为国捐躯的豪迈之情。文天祥感慨之前遭遇种种挫折,历尽各种艰险,还时刻关心着祖国安危,愿意为国捐躯,而此刻自己又被敌人扣押,深感复国无望,挽救祖国已无能为力。
②高诗中,诗人当除夕之夜孤身一人在旅馆无法入睡,体味到的是生命的孤苦。高适将“霜鬓”的生命体验置于“明朝又一年”这一时间流逝的临界点,将生命有限的无奈与故乡千里的空间阻隔对应,含蓄地表达了生命新旧交替的哲理。
【解析】3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A.“高诗精炼含蓄,慷慨悲壮”说法错误,高诗表达除夕夜的平常感受,情感并不是慷慨悲壮,而是用语质朴浅近而寓意深微悠远。
故选A。
38.本题考查学生诗歌比较阅读的能力。
对于两诗的相同之处,文诗中“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写出以后再也梦不到过新年喝屠苏酒,只能在漫漫长夜里拨动灯火。诗人除夕守夜,通宵未眠,深陷牢房已有三年之久,在除夕夜中表达了对家人的无限思念,想与家人共聚一同欢饮屠苏酒的团圆愿望。高诗“故乡今夜思千里”则采用悬想的手法,从对面写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定是在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是侧面虚写。不直接写自己思念故乡,而是写故乡亲人中除夕夜思念千里之外的“我”,表现了诗人对故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婉转含蓄,韵味深长,把他乡游子除夕夜真实的感受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所以这两首诗歌都表达了诗人中除夕之夜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对于两诗的不同之处,文诗中,“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如今生命跟这一年一样快要结束了,我和我一生的经历也会被遗忘。诗人知道自己的坚贞最后会招来的结局,但悲而不屈,愿意为国捐躯,仍有为国捐躯的豪迈之情;诗人更能感到“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文天祥感慨之前遭遇种种挫折,历尽各种艰险;“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在人生的末路上因为风雨而受惊,在偏僻的边疆饱经了冰雪寒霜。这是诗人时刻关心着祖国安危,而此刻自己又被敌人扣押,深感复国无望,因而慨叹“无复屠苏梦”,没有机会和家人团聚了,同时自知挽救祖国已无能为力。
高诗中,“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两句写出住在客栈里,独对残灯,睡不着觉;不知什么缘故,诗人的心情变得十分凄凉悲伤。诗人除夕之夜孤身一人在旅馆无法入睡,体味到的是生命的孤苦;“故乡今夜思千里”句中,“故乡”,是借指故乡的亲人;“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诗人自己。“霜鬓明朝又一年”,写的是天又要增加一岁,新添不少白发啊。“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了,由旧的一年又将“思”到新的一年,这漫漫无边的思念之苦,又要在霜鬓增添新的白发。诗人将生命有限的无奈与故乡千里的空间阻隔对应,既伤老大无成,岁月无情,又含蓄地表达了生命新旧交替的哲理。
39.B 40.①李诗虚实结合,以散落绿池的舞影歌声虚写逝去的繁华热闹,又以东流入海的滔滔汴水实写眼前的凄清寂寥,意蕴深厚,余韵悠长。
②高诗欲抑先扬,开篇极言当年梁王汇聚贤才的繁盛,其后急转直下,写到世殊时异,空余高台陈迹、秋风衰草,顿挫跌宕,悲慨万端。
【解析】3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B.“与李诗起笔情感基调极为相似,都是在讴歌古人”错误。高诗开篇“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力赞昔日梁孝王门下兴盛之极,为赞美之词;但李诗中的“今安在”“不相待”表达世事沧桑、人事更迭的悲伤,起笔基调就是悲叹之情。因此不能说“与李诗起笔情感基调极为相似,都是在讴歌古人”。
故选B。
4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李诗虚实结合,高诗欲抑先扬。
虚实结合:李诗中“舞影歌声散泳池,空余汴水东流海”,写出了当时的舞影歌声均付池中绿水,属于虚写;只剩下汴水日夜东流到海不复回,是实写。蓬池、汴水是永恒的事物,而舞影歌声是易于消逝的事物,通过虚实结合,将昔日盛景今已无处可寻的叹惋之情寓于眼前汴水东流的景象中,意蕴深厚。
欲抑先扬:高诗开篇“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力赞昔日梁孝王门下兴盛之极,梁园贤才荟萃的盛景,为赞美之词;“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两句,却以“秋草”“悲风”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今日人去园空、景象萧索凄凉,世殊时异,空余高台陈迹、秋风衰草,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哀伤之情。所以是欲抑先扬。
41.C 42.最后一联一扫离别的惆怅,表现出对韦司士的劝慰:诗人深知韦司士的为人和才名,将伤别化解为对前路处处有逢迎的热情祝愿和乐观展望。也表现出诗人自己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解析】4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实写”错,“黄河曲”“白马津”景象均为想象,是虚写,也无表现路途艰难之意。
故选C。
4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希望韦司士不要因他乡的这次暂别而怨怅,因为前路方长,我深知你的为人和才名,你到处都会受到当地主人的热情接待与欢迎。这就不但将伤别化解为对前路处处有逢迎的热情祝愿和乐观展望,而且对韦司士的为人作了热情的赞颂。这样的结尾,充满了乐观的情调,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也表现出诗人自己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43.C 44.本诗中,作者通过“白日”渲染了边城凄凉、萧条的氛围,寄寓了作者无以御敌的忧愁。王诗中,作者通过“白日”描绘了辽阔、壮观的画面,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解析】4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冷静的语言”错,从“边城何萧条”“每愁胡虏翻”“岂无安边书”“惆怅孙吴事”等诗句可看出,诗歌的语言壮烈,情感浓郁。
故选C。
4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象的能力。
本诗中,“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边城一带如此萧条,日光惨淡白云昏黄。诗人登上塞垣的所见:映入眼帘的,是衰草遍地、寒风呼啸的“萧条”荒凉景象;纵目远眺,只见“白日”昏暗,寒云苍茫,天地玄黄。以白描之法大笔勾勒,落日黄云的苍茫之色,渲染了边城凄凉、萧条的氛围,寄寓了的忧愁之重:边关广大,但无以御敌。
王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的群山渐渐西沉,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在远处流归大海。画面开阔辽远,气势雄浑。作者通过“白日”描绘了辽阔、壮观的画面,暗含人生苦短之意,表达了作者珍惜时光,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45.B 46.前诗尾联写此地春光明媚,正可乘兴赏春,畅叙友情;而友人去意已定,无法挽留,于是倍感凄凉。面对老朋友,诗人送别时更有挽留,情深义重。
后诗尾联写别时劝慰,希望友人不要因他乡的暂时离别而伤感;前路正长,友人所到之处都会受到当地主人的热情相待。面对新朋友,诗人送别时既有真诚祝愿又有逢迎之意,情绪乐观。
【解析】4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虚实结合”错误。前诗为写实,可以抓住“远”“迟”二字推敲,“远”是友人乘舟远去,“迟”是诗人目送友人远行后,匹马单骑缓缓而回。
后诗虚实结合,“黄河曲里沙为岸,白马津边柳向城”是送别友人时,想象韦司士途中所见景物。白马城在黄河南岸,韦司士北去,必经黄河岸边的白马津渡。
故选B。
4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此地从来可乘兴,留君不住益凄其”,你我政客在此乘兴相聚,然而却留不下你,不觉心中凄然。再回应前文,直抒内心的凄然之情。第一句,先宕开一笔,春光明媚,正可乘其兴致,畅叙情谊。而友人去意已定,“留君不住”,自是倍感“凄其”。表现了高适与李宷的深厚情谊,同时抒发了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悲戚之情。
“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不要为暂时离别而遗憾吧,韦司士走到哪里都有朋友的。是对被送对象前路的祝愿,反结“别”字。“他乡暂离别”“到处有逢迎”,说明韦司士此次在滑州是途中暂时停留,前路尚有逢迎与离别,就像在滑州有短暂的聚会与别离一样。但诗人却以体贴对方感情的口吻说:“希望韦司士不要因他乡的这次暂别而怨怅,因为前路方长,我深知你的为人和才名,你到处都会受到当地主人的热情接待与欢迎。”这就不但将伤别化解为对前路处处有逢迎的热情祝愿和乐观展望,而且对韦司士的为人作了热情的赞颂。这样的结尾,充满了乐观的情调,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
47.C 48.①不相同。②本诗表达的是对朋友远离的不舍、伤感以及朋友远去边城后的愁苦的同情。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的是乐观和豁达,没有儿女般的依恋,只有真诚的激励。
【解析】4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C.“运用象征的手法”错,颔联“思深应带别,声断为兼秋”的意思是:马鸣声似乎忧虑很深,因为它要跟随主人出塞与故土离别。该联把马拟人化,故应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故选C。
4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首先判断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然后分别分析其不同之处。
“歧路风将远”,指诗人和朋友分手的岔路口,朋友将扬鞭随风而去,渐行渐远,表达的是对朋友远去的不舍和伤感。“关山月共愁”是对朋友到边城后的生活的设想,朋友远离家乡,愁苦无限,只能关山月和他相伴而愁,表达的是对朋友到边城后的生活的同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写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表达的只有乐观和豁达,没有儿女般的依恋,只有真诚的激励。
49.C 50.同:都表达了心系国事,思念家乡的情感。
异:①高诗侧重表达以国事为重的壮志豪情。诗人自激自励王事未尽,不当思归,表现出盛唐边塞生活中所洋溢的进取精神。②范词侧重表达归期难定的苦闷心情。喝一杯陈酒怀念远隔万里的家乡,但边患未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
【解析】4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鉴赏的额能力。
C.“诗人心境已因此改变”缺少依据,从全诗看,诗人深觉山行之难的心情是贯穿全诗的,颈联的“绘声绘色”虽然在客观上写出山景之美,但从诗人写作的主观意图来看,还是着眼于表现山行之难,诗人心境不可能因此改变。另外,从尾联表达的情感看,前三联也只有一以贯之写山行之难,才能更好地表现诗人的豪情壮志。
故选C。
5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先看这首诗歌的尾联“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意思是“为王事奔波路程尚没有走尽,且不要过早地回看刀环”。结合前面三联可知,前三联写诗人驱马赶路,走出长坂,又入群山,“山行”的辛苦、乏味自在不言之中,现在又要过激流,穿寒松,荒寒的景象使山行之人不能不生孤寂、厌倦之感。尾联诗人在自觉厌倦之时,马上自激自励:王事未尽,不当思归。“王程”二字总管“山行”,点明了此次“山行”的意义。“顾刀环”句用汉朝李陵的典故。诗人说“且莫顾刀环”,就是提醒自己“王程”未尽,公事未了,决不能中途而止。诗人以明确的尽职意识,战胜了“山行”的疲倦、孤寂,表现出进取精神,虽有思乡之意,但以国事为重。
再看范仲淹词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意思是“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由这两句看来,边塞军人一边饮着浊酒,一边思念着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草一木。“燕然未勒归无计”,意思就是抗敌的大功还没有完成,自己的功业还未成就,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计议了。由此可以感受到词句中流露出的是功业未就、归家之期难定的苦闷心情。
综合以上内容可知,从内容上看,高诗的“王程应未尽”与范词的“燕然未勒”是对应的,都说明国家大事还没有结束,其背后隐含的情感即“心系国事”;高诗的“顾刀环”与范词“家万里”也是对应的,其背后隐含的情感即“思念家乡”。
两首诗由于表达的不同,所表现的情感也有区别:高诗说“王程未尽”,强调“国事”;范词说“燕然未勒”,联系《后汉书》中窦宪追击匈奴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的典故,可推知其强调的是“建功立业”。高诗对“顾刀环”之举用“且莫”加以否决,表达出义无反顾的昂扬气概,是一种豪情壮志;范词以“浊酒一杯”浇“归无计”之愁,表达出的是一种归期未定的苦闷。

图片资源预览

2024高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高适作品专题练习合集(含解析)

2024高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高适作品专题练习合集(含解析)

2024高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高适作品专题练习合集(含解析)

2024高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高适作品专题练习合集(含解析)

2024高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高适作品专题练习合集(含解析)

阅读全文
下载本文

相关文章

1.感受我们的呼吸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科学四年级上册教科版

2024-09-16
1.感受我们的呼吸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科学四年级上册教科版

专题01 数据与信息-2024-2025学年高中信息技术一轮复习(浙教版)

2024-09-16
专题01 数据与信息-2024-2025学年高中信息技术一轮复习(浙教版)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英语试题(图片版,含答案,含听力原文,无音频)

2024-09-16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英语试题(图片版,含答案,含听力原文,无音频)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2.2 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 同步练习(无答案)

2024-09-16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2.2 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 同步练习(无答案)

2023-2024学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和平镇教研联片六年级(上)期末数学模拟试卷(二)(含答案)

2024-09-16
2023-2024学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和平镇教研联片六年级(上)期末数学模拟试卷(二)(含答案)

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题 含答案

2024-09-16
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题 含答案

热门推荐

金缕曲原文、翻译和赏析

2023-11-07
金缕曲原文、翻译和赏析

论功歌诗原文、翻译和赏析

2023-11-07
论功歌诗原文、翻译和赏析

十种不适合学钢琴的人 有什么特质

2023-12-17
十种不适合学钢琴的人 有什么特质

太原小店区三大艺考培训机构

2024-03-11
太原小店区三大艺考培训机构

2023-2024学年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九年级(上)月考历史试卷(9月份)(含解析)

2023-10-24
2023-2024学年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九年级(上)月考历史试卷(9月份)(含解析)

凊和三日与高存之冒雨入桐城竹坞纪事原文、翻译和赏析

2023-11-07
凊和三日与高存之冒雨入桐城竹坞纪事原文、翻译和赏析

载湉简介 载湉生平

2023-10-29
载湉简介 载湉生平

It’s the first time that…中的冠词可改成物主代词吗

2024-07-30
It’s the first time that…中的冠词可改成物主代词吗

2024澳大利亚一年多少钱留学 含金量高吗

2024-10-31
2024澳大利亚一年多少钱留学 含金量高吗

水调歌头·题剑阁原文、翻译和赏析

2023-11-07
水调歌头·题剑阁原文、翻译和赏析